最近,全球領先的大型汽車租賃公司Sixt宣布與比亞迪達成合作協議,將采購10萬輛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布局歐洲市場,以此推動全球汽車租賃市場的電動化轉型。
要知道,Sixt此前合作的對象都是寶馬、大眾、奔馳、福特等大廠,而在租賃市場電動化轉型的重要關頭,它卻將期望放在比亞迪身上,原因其實并不難尋。
(相關資料圖)
剛過去的9月,比亞迪在中國市場再創銷量紀錄,售出201259輛,今年前三季度累計銷量超過118萬輛,坐穩了全球新能源車銷冠之位。龐大的需求量,說明了比亞迪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新能源選擇。
高銷量的背后,是出色的技術在托底。比亞迪當下是全球唯一掌握電池、電控、電機以及車規級半導體等新能源車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并提供一站式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我們所熟知的刀片電池、e平臺3.0、DM-i超級混動系統,不僅受到消費者的認可,也得到了競爭對手的青睞,比如e平臺3.0已經與奔馳、豐田等著名車企展開合作,特斯拉亦在采購刀片電池。
與此同時,比亞迪正在從中國車企向全球性車企轉型,今年它海外市場的擴張速度明顯加快,陸續登陸哥倫比亞、荷蘭、日本,法國與英國也在今年的計劃之內。在海外市場,比亞迪的車價可不低,像漢EV賣得比5系還貴,其余車型也絲毫不客氣地對標起BBA各級產品,整個品牌已經有豪華車企的態度與面貌了。
正是因為如今的比亞迪擁有廣泛的受眾度、先進的技術力量、高端的品牌風貌,才使之成為Sixt電氣化轉型的重要合作伙伴。
(圖為歐元價格/匯率約1:6.9)
值得一提的是,當10萬輛比亞迪開進歐洲市場時,德國車企與德國媒體都坐不住了,像德國《焦點》周刊就一針見血地指出:“Sixt給中國企業的大訂單,是對德國汽車制造商的一記耳光?!?/p>
不怪人家言辭犀利,德國是全球汽車工業中心,誕生了像奔馳、寶馬、奧迪、大眾等全球性重磅車企,但在電氣化時代,這些讓德國引以為傲的車企,仿佛失了速,無力成為新時代的接棒者,反倒是那些曾經被譏笑為“來自中國的破銅爛鐵”的中國品牌,扛起了重任,這是他們一時半會兒沒法接受的。
除了比亞迪,還有不少自主品牌登陸歐洲市場,前不久蔚來挺進德國、荷蘭、丹麥、瑞典等歐洲四國,小鵬汽車在丹麥、荷蘭、挪威、瑞典四國開售P5,首批500輛嵐圖FREE也已發往挪威......
還有一個關鍵信息值得注意,今年前8個月,我國出口電動載人汽車56.25萬輛,其中有超過一半都是出口到歐洲地區。眾所周知,歐洲市場一向被其本土車企占據,外來品牌很難立足,如今這塊“難啃的骨頭”,正在被中國車企一點一點地拿下。
為什么中國車企可以扭轉局勢呢?
拋開我們所熟知的全球新能源化大趨勢,中國電動車還具備了諸多“彎道超車”的契機。
首先是供應鏈方面。電動汽車對于稀有金屬,如鈷、鋰、銅等原材料的需求,是傳統汽車的六倍,而中國在鈷、鋰、銅、稀土以及其他原材料上擁有充足儲量。而歐洲卻非常匱乏,完全不具備與中國競爭的條件。
其次,電力是新能源汽車生產以及使用的基礎,但當下的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能源短缺以及“去化石燃料戰略”導致電價暴漲,就連穩定的動力供應都成為問題,造車自然是困難重重。
除去上述幾點以外,在純電智能汽車最為重要的智能化,也就是軟件層面,歐洲地區的研發也明顯被中國甩在了身后,當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在輔助駕駛、車機系統以及人機互聯等方面的研發,可謂是百花齊放,一天一個進度,各大自主品牌所配備的車機系統可以說“完虐”外資品牌,諸如豐田、寶馬、奔馳等品牌的電動車型,屢屢因為車機系統的落后而遭到詬病,強如大眾,也不得不低頭,在中國專門設計了車機軟件的開發部門,用以提升自家車型的車機水準。在最為核心的智能化領域,中國企業早已遙遙領先,當下的成功自然也不是僥幸。
但話說回來,成功進場只是第一步,如何站穩腳跟才是重頭戲。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接下來如何進行價值傳遞、用戶管理、售后體系保障、本土化,是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需要攻克的難題,希望有一天,外國人對中國品牌的依賴與粘性,勝過中國人對BBA、大眾、豐田、本田的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