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全球化的產品各個國家各種認證很費錢和時間。另外零件本身的標準和要求也不一樣,為了滿足標準就需要各種測,測了也不是一定就沒問題,不測也不是一定就會出問題,所以看上去一模一樣的零件可能成本會差很多。同樣價位,豐田的成本確實比國產的低,但豐田為了追求高利潤,一般會比國產品牌多加價個三到五萬左右。在一些看不見的地方用了好料,比如說新款卡羅拉,結構剛沒縮水。
前吸能盒用了兩個,防撞梁是鋁合金的,這個價位有幾個車會用鋁合金的防撞梁,但能省的地方真是省的褲子都不要了,內部材質,防震涂層,能不涂的一點不涂。年年有個報價,要求供貨商降價格,不接受就不給做,有的是其他廠家等著做,回頭都攤到人工成本里面去了,零件供貨商的利潤低到死,但是標準和要求并不降低,關系是有的,國產車進步了,技術上升了。
所以,低成本做出高質量的東西并不是沒有關系的。合資是相當于兩個老板,雙方都不肯降低自己的利潤需求,所以需要1.5倍甚至雙倍利潤才能支撐。10年前的國產水平有限,用10確實不行了。最直觀的問題就是3—5年后底盤與車身松散。用不同材質和結構搭配抵消共振、材料衰減和疲勞的設計理念,還是要差不少。10年后,豐田汽車還是那個豐田汽車,國產汽車可不是國產汽車了。
30年前國產造不了車,20年前國產只能造微型車,10年前國產只能山寨,現在可以自主設計,未來10年20年可以更好。整體肯定是特斯拉厲害,不管是機械素質還是三電技術。比亞迪進步也不小。我第一輛車就是比亞迪的油車,現在開著別的牌子的電車,開過朋友的秦pro。比亞迪現在和我幾年前開的車的感覺,完全都看不出是同一個牌子了。特斯拉在整車機械方面在進步。
比亞迪光在堆電機,完成度還是特斯拉更高一些。特斯拉現在的底盤調校水平已經達到和世界主流車企差不多的水平了,比亞迪這方面還沒起步,不是說每個配件水平高拼起來車就好的。做到桑塔納朗逸卡羅拉那個水平就算上路了,這種東西汽油車挖幾個核心技術人員可以帶來一定的技術提升,但并不能指導電機的調校,國內車企的發展路線都在提升單個零件的水平。
作為整車廠沒有在整這方面下功夫。幾萬塊的五菱電子配置少,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個發動機帶四個輪,沒什么可以壞的了。而二十多萬的品牌車,電子元件多,鏈接復雜,當然總愛出一些毛病了,不能說車爛,車況比較只能和同級別比較才能看爛不爛。單位的五菱宏光,剛10萬多公里,已經修了不計其數了,毛病具體有:變速箱問題,經常掛不上去擋,1、2、3擋都曾經掛不上去修過??照{不制冷,怎么修都修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