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量”,正在成為全球汽車圈的主流詞匯。在過去,中國汽車品牌的優勢并不高,別說海外市場,就連國內市場都成了合資勢力的自留地,只能依靠低端走量來維持生計。但如今,借助新能源浪潮的機遇,讓整個大環境重新洗牌,自主勢力也迎來了翻身的機遇。不僅在國內收獲眾多迷妹迷妹,更是在海外市場豎起了一桿大旗。而這其中,比亞迪表現的尤其亮眼。
(資料圖)
10月17日,比亞迪攜唐、漢、元PLUS驚艷亮相巴黎車展。而這三款車型此前便已公布售價。其中,漢和唐德國預售價格為7.2萬歐元,元PLUS德國預售價格為3.8萬歐元,算是在歐洲市場打響了名號。同年同月,比亞迪還宣布正式入局印度乘用車市場,并亮相首款車型——元PLUS,定價約為250萬印度盧比,將目光放到了被譽為“硬骨頭”的印度市場。
從歐洲市場再到印度市場,比亞迪近兩年海外市場布局似乎愈發緊迫。特別是進入2022年后,比亞迪可以說是火力全開,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現身,展現中國力量。
2月19日,比亞迪正式登陸澳大利亞市場,并帶來了首款戰略出海的全球乘用車——元PLUS(海外版命名為ATTO3),定價為4.49萬澳元,售價比國內高出50%,結果剛剛亮相就遭到瘋搶,累計訂單突破3萬輛,光是等車周期最早也要5個月。
同年7月21日,比亞迪宣布正式入局日本乘用車市場,并首發了元PLUS、海豚、海豹三款車型。實際上,對于比亞迪入局日本乘用車市場的消息,國內汽車圈還是很震驚的。畢竟,日本是本土化情節比較嚴重的國家,本地居民使用的大多是豐田、本田、日產等自家品牌。而比亞迪的出現,不僅能快速融入市場,更是拿下日本電動大巴市場70%的市場份額,屬實讓人驚掉下巴。
當然,要說比亞迪布局最廣闊,投資最大的地區,還要屬歐洲。要知道。比亞迪探索海外市場的第一步,就是1998年設立的荷蘭分公司。雖說當時比亞迪主要負責電池等配件生產,并不直接介入到汽車生產與制造,但憑借扎實的技術基礎和優秀的品控表現,比亞迪也在歐洲地區留下了很好的口碑。這為其后來進入歐洲市場,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如今,比亞迪在歐洲的純電大巴訂單超2500臺,市場占有率超過20%。其中,英國電動大巴市場的一半份額都被比亞迪所占據,倫敦更是成了比亞迪純電動大巴的大本營。除此之外,比亞迪還將新能源領域擴張到卡車、叉車、新能源儲存等商用領域,勢力范圍布局歐洲20多個國家。
歐洲商用市場的優秀表現,也讓比亞迪進入歐洲乘用市場變得十分合理。3月23日,比亞迪與殼牌集團成功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及股權合作協議。同時,宣布向車主開放歐洲境內約30萬個殼牌充電樁使用權,大大優化歐洲用戶的補能體驗,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朝向更高水平發展。
此外,比亞迪還同德國汽車租賃公司Sixt簽訂協議,計劃在在未來六年內從比亞迪購買至少10萬輛電動汽車,投放到德國高端汽車租賃市場。這一措施不僅能實現比亞迪與Sixt的雙方共贏,更有利于歐洲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打造綠色出行。
除了日本、歐洲、印度等大賣市場,比亞迪還將目光放到了相對“小眾”的東南亞市場,先后亮相泰國、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老撾等多個東南亞國家。其中,比亞迪計劃在泰國東部地區的羅勇府建設東南亞的首家電動汽車工廠,投資約300億泰銖,初期年產能規劃10萬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最后: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汽車出口量達191萬輛,超越德國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日本,實現歷史性突破。通過“走出去”,不僅能提升車企的盈利空間,還將展現中國力量與文化,讓更多的用戶了解中國。這其中,比亞迪發揮“先鋒”作用,積極探索海外市場,助推全球綠色出行戰略,展現出中國力量與技術水平,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重要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