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涼,熱鬧的新能源車產業也開始“降溫”。這邊小鵬架構大調整,那邊威馬降薪求生存。一輛車都沒造出來的小米也已經開始制造焦慮,稱要達到千萬輛級別才能活下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小鵬調整組織架構
事件概述:據36氪報道,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近期多天主持公司管理層會議,對公司運營、組織架構和產品策略等關鍵問題進行反思和探討,并在10月21日晚發布了全員郵件,宣告了一次全面的組織架構調整。
調整后設立5個委員會,3個虛擬產品矩陣。具體包括戰略委員會、產規委員會、技術規劃委員會、產銷平衡委員會、OTA委員會。三個虛擬產品矩陣分別為:E平臺產品矩陣、F平臺產品矩陣、H平臺產品矩陣。
點評:近年實行BU化的汽車制造商不在少數。例如豐田2017年開始推行TNGA架構時,就進行了這樣的組織調整。
例如將原來的總工程師制度改為按照各類車型劃分的“子公司”,也就是BU。依靠這種做法以提升利潤和組織效率。
一般來講,這對于架構臃腫的傳統巨頭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此次小鵬如此調整,在我們看來更多地有點“病急亂投醫”。病在哪?小鵬G9如此重要的車型上市后配置邏輯混亂,套路滿滿,后雖然立即改正,但仍是一件具有負面影響的事件,也反映出了內部各部門間的溝通不暢。不僅如此,本來銷量有明顯優勢的小鵬由于車型售價親民,毛利率并不高。而隨著其他新勢力銷量迎頭趕上,小鵬不進則退,競爭壓力日益增長,似乎到了不得不做出改變的節點。
威馬降薪
事件概述:有媒體報道稱,有威馬內部員工透露,自10月份開始,威馬員工工資按照7折發放,管理層工資按照5折發放。此外,據接近威馬汽車的消息源稱,該公司將實行包括“高管主動降薪50%”在內的一系列積極的財務政策,以期能順利度過資本寒冬,在未來新造車勢力圈層的競爭中獲取更好的業績表現。
針對威馬員工工資打折發放傳聞,官方暫未回應。
點評:新勢力寒冬并不是第一次來。前有路邊吃7塊錢雞腿飯的小鵬,后有2019年最慘的李斌,然后還有高管每次出差都要坐頭等艙導致資金短缺的拜騰……
雖然每家新勢力造車的目的和對行業的理解程度都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是都需要大量資金。
目前活下來并且活得不錯的公司里,大致分為這幾類:坐實品牌標簽,或高端或家用;有大量B端大客戶訂單支撐;有科技和新能源產業巨頭背書。
觀察一下,威馬目前沒有太多的光環背書。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進入新勢力公司的打工人并不會抱著“為夢想窒息”的態度去奮斗,更多地是想分享新勢力增長的風口紅利,一旦待遇上沒有優勢,不管是威馬還是其他公司,都將不再具備對人才的持續吸引力。
雷軍:年產1000萬輛才能存活
事件概述:雷軍近日在推特上表示:“當電動車行業進入成熟期時,世界前五大品牌將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換句話說,小米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競爭將是殘酷的。”
點評:首先,我不同意雷軍的觀點。汽車不會從機械變成電子消費品,驅動方式的改變并不會改變車的本身屬性。從價格上,也注定了車即便通體都是電子元件,也不會變成人們常規理解中的“電子消費品”。
因此,也并不存在“贏家通吃”的局面。作為個性化的體現,車上可以挖掘的需求點太多。家用、商務、社交、越野等等,沒有一個品牌能滿足所有調性和需求,因為那樣就會失去品牌標簽。
同樣是車圈新人,創維黃宏生考慮問題就實際得多,他說以后能活下來50家品牌,每家都能滿足各自的細分市場。而在雷軍口中,變成了只能活5家,必須達到年產1000萬輛級別才可能存活。
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但我們充分地感受到,做實業的黃宏生和玩互聯網的雷軍完全是兩種行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