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能源汽車興起之后,動力電池回收的價值和緊迫性就不斷被討論。如今,隨著動力電池即將迎來退役的時間熱潮,其回收利用的問題愈發迫切,疊加原材料價格高漲,更是讓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熱度急劇升溫。行業預計,到2025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累計或達137.4GWh(約120萬噸),利用產值可超千億元規模。
如此大體量的動力電池市場,其市場前景非常廣闊。與此同時,為了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規范行業發展,推進資源綜合利用,近年來我國相關部委也陸續出臺多項政策、辦法,為動力電池回收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FOURIN世界汽車研究會(FAF)第41次例會上,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汽車產業政策研究部總監李震彪總結認為,國內動力電池回收政策的發展經歷了三大階段:2012-2016年只是作為推廣應用NEV政策文件的部分條款出現;2016年開始進入專題政策階段,相關部門相繼出臺專門針對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的相關政策和標準;2018年至今政策進一步完善,同時,各地政府加快落實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實施方案。
“截至目前,我國已初步搭建了以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為基本原則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政策體系框架,基本建立了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的標準體系并逐步完善。但已經出臺的均為政策性文件,沒有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專項法律,缺乏一定的強制性約束力,而且產業主管部門缺少執法權,對違規企業的管理效力不高,各環節的細分領域標準修訂也需要進一步加快。“李震彪指出,《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正在修訂中,長期來看,只有逐步提升管理文件的法律層級和加強執法,才能真正規范行業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也于今年9月提出,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領域,要著力推動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加大監管約束力度,強化電池的流向管理,壓實各方的主體責任;二是加大退役電池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力度,搭建供需對接平臺,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加快出臺一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抓好標準貫徹落實,強化標準引領支撐;三是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總結,遴選推廣一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成熟經驗和典型項目,鼓勵商業模式創新,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對接,引導各方高質量推進回收體系建設;四是持續實施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調整機制,培育壯大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業,推動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聚攏。
政策和行業的雙重利好下,看上去前景無限的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卻依然存在著諸多痛點。從回收體系建設來看,我國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190余家汽車生產、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等企業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6個地級市行政區設立了10235個回收服務網點。不過,由于回收服務網點建設缺乏監管機制,導致真正滿足條件的企業數量模糊,甚至仍有部分汽車生產企業尚未開展回收服務網點的建設工作,整個回收市場處在相對混亂的狀態,規范高效的回收體系未有效建立。
李震彪進一步指出,在電池兩種回收工藝上,梯次利用環節面臨的主要難題是對電池剩余壽命、性能評估,以及沒有穩定的型號和規格尺寸統一的廢舊動能蓄電池來源。這也導致梯次產品無法標準化,且投入成本過高。因此,行業中也出現了小規模儲能應用具備較好的經濟性,而大規模儲能因投資回報期較長,梯次利用經濟性還未體現的現象。相對而言,在再生利用環節,目前我國已建成一批環保水平高、技術相對成熟的以濕法冶金回收工藝為主電池再生利用企業。但目前該行業存在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不容忽視。
針對行業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李震彪最后從國家層面要高度重視統籌布局、抓緊制定專項的法規、完善管理政策法規體系、研究制定相應的財稅支持政策、嚴格安全環保執法,以及加大技術裝備和研發支持力度、加強公益宣傳等多個方面給出相應的建議。(記者:李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