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 2022 也要接近尾聲了,各種年終盤點接踵而至,汽車圈也是這樣。
如果要問今年哪家車企最為火爆,那毫無疑問是比亞迪,今年他們家銷量真的是原地起飛。
(資料圖片)
不過,要說今年電車圈里誰掙的利潤最大,這就和比亞迪沒啥關系了。
有人說,必須是特斯拉,賣 1 臺車的利潤抵得上賣 7 臺比亞迪。
誒,格局小了哦,特斯拉雖然利潤很高,但要論電車行業誰最掙錢,那 賣車還是比不過賣電池。
大家也知今年鋰電池瘋狂漲價,壓得車企們叫苦連天。
碳酸鋰 ( 鋰電池原料 )的價格可是足足翻了 10 倍,從原來的 5 萬 / 噸一下漲到 50 萬 / 噸,并且最近還在上漲。
廣汽老總就吐槽現在電池太貴,整車廠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可寧德時代也說自己沒掙到錢,他們也是在給上游材料廠打工。
所以到底誰賺了錢,看看各家財報數據就知道了。
在最近的三季度里,特斯拉的毛利率是 17.2%,而寧德時代達到了 19.3%,那上游材料企業有多少呢?
國內鋰電材料供應商 天齊鋰業,第三季度的毛利率是 85.53%,這個數 幾乎是特斯拉的五倍。
誰把電車的油水撈走了?答案很明顯了吧。
也就難怪加拿大說要在北美自己挖鋰礦、造電池,而美國也出了個新法規支持本土電池產業,顯然是看著中國在電池產業上掙了不少錢,他們也想分一杯羹。
那鋰電池能這么暴利,還是因為全球電車爆發增長,材料供不應求。
這讓鋰,成了 “ 白色石油 ”。
你看中東那些富油國家,缺土豪嗎?那賣鋰資源的天齊鋰業,不賺錢才怪。
不過,天齊鋰業能這么大賺特賺還是有些神奇,中東能有這么多土豪是因為人家家里有油田,然而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消費市場,但是 擁有的鋰資源不但不多,反倒可以說這是我們的弱項。
去年美國地質勘探局 ( USGS ) 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已探明的鋰資源總量約 8600 萬噸,其中 58% 的鋰資源集中在南美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智利三國,而 中國的鋰資源量占比為 5.9%,排名世界第六。
目前,我們上游的鋰資源主要依賴于進口, 對外依存度超過 70%。
既然自家沒鋰,那他們是怎么掙錢的呢?
其實很簡單,反正全球 90% 以上的鋰礦資源都在國外,那咱就 出去整活兒唄。
天齊鋰業就是通過兩次典型的 “ 蛇吞象 ” 式收購完成了自己的華麗轉身,2013 年,他們通過收購泰利森公司,繼而擁有了澳洲最大鋰礦的開采權,后來在 2018 年再次通過投資、收購等操作,成為了智利 SQM 公司 ( 全球第二大鋰供應商 )的第二大股東。
而鋰電雙雄的另一家企業——贛鋒鋰業,也是早在 2011 年開始就布局國外的礦產資源,在澳大利亞、阿根廷、墨西哥、愛爾蘭、非洲等都買了不少鋰礦。
贛鋒鋰業鋰資源 ▼
手里有了礦才能繼續往下走,但你要說像天齊、贛鋒這樣的企業光有礦就能躺著數票子嗎?
也不行,實際上從鋰礦變成鋰電池,這中間不是簡單的倒賣幾手原材料就能做到。
那要靠啥嘞?這就是 中國鋰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加工。
就說挖礦的第一步吧,地球上的鋰礦分為兩種, 液態的鹽湖鋰礦和固態的巖石鋰礦,經過一系列提取和提純后,可以得到碳酸鋰或氫氧化鋰等鋰鹽,然后電池廠再用鋰鹽作原料生產出電池。
根據鋰礦形態的不同,所需要的工藝也不一樣,這里涉及到的鹽湖提鋰技術,中國就是領先于其他國家的。
流程看著不難,操作起來卻沒那么容易。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讓你和米其林廚子用一模一樣的食材做回鍋肉,最后端上來的菜會是一個水平嗎?
鋰電池也就是這個道理,就給你一堆鋰礦,那也不是誰都能把它做成 “ 色香味 ” 俱全的鋰電池。
而憑借技術的優勢,國內企業吞掉了大半個市場,根據國金證券的報告, 2020 年中國基礎鋰鹽加工產量占到了全球的 69%。
天齊、贛鋒這倆 “ 錦鋰 ”,都吃到了紅利,市值擠進全球鋰礦企業前五,2021 年贛鋒鋰業的氫氧化鋰產量更是全球第一,占比達到了 28%。
其實中國企業不光是在原材料加工上占了優勢,產業鏈后面的電池生產,咱自己的公司更是拿是相當拿得出手,甚至可以說是 我也想低調,但是實力不允許。
鋰電池主要由 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四大材料構成, 中國強的地方就是這四大材料都拿捏住了。
先說占電池成本 40% 以上的正極材料,也是電池里最貴的部分,實際上鋰電池的分類就是按正極材料來分的,像磷酸鐵鋰、三元鋰等等。
這里國內供應商真是百花齊放,根據國信證券統計,國內正極材料產能全球占比約為60%,還有很多海外的電池廠商,主供就是國產廠商,比如當升成為了韓國 SK 的全球主供 ,那寧德、比亞迪用的原材料更是純純國產了。
再看負極材料,鋰電池的負極主要是石墨,這里中國有天然優勢 —— 石墨儲量在全球占比超過 70%。
在 2010 年前,負極材料是日企的天下,而隨著國產企業技術的進步,我們已經牢牢占據了市場份額。
2020 年全球前十負極材料企業中,中國就占了 7 家,其中前四名 ( 貝特瑞、江西紫宸、上海杉杉、凱金能源 )均為中國企業,他們還有負極材料 “ 四小龍 ” 的說法。
剩下的隔膜、電解液也是國產企業占比都不低,根據新浪財經的報道, 電解液領域中國產能占比有 65%,隔膜領域中國產能有占比 43%。
可以說在鋰電四大材料上,國產供應商們站穩了腳跟。
那再往后看,更是咱們的好牌了,無論是電池廠商還是電車行業,國產企業都沖上了世界舞臺。
不光是寧德時代這樣拿走行業三成份額的巨頭,2021 年全球 10 大鋰電企業里,中國也能獨占 6 家。
而且看今年 1 - 8 月的數據,比亞迪的裝機量已經超過松下,位列第三,其他國內電池廠的增速也都超過了 100%。
至于下游的電動車廠商,那就更不用說了。
總而言之,在鋰電行業上,中國因為電動布局早,產業鏈發展完備,自然是坐上了 “ 鋰電霸主 ” 的王位。
2021 年,中國鋰電池產量規模同比增長 120%,達到 342GWh,占到了去年全球鋰電產量的一半。
而根據研究機構 BloombergNEF 的預測,中國今年在鋰離子電池市場的份額可能高達 80%。
看到中國鋰電沖這老猛的,很多國家也是虎視眈眈的,都想著能在這朝陽產業里摻和一下。
比如加拿大的雪湖鋰業 ( Snow Lake Lithium ),就說要打造全球第一個全電動鋰礦。
他們的想法是從自己手上的鋰礦端切入, 抓住上游的優勢資源,逐步覆蓋到下游,建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而隔壁的美國,也在今年通過了《 通貨膨脹法案 》,法案將會對符合條件的電動車型進行額外補貼,要求車輛電池中使用的原材料必須有 40% 來自北美,并且這個比例逐年提升,到 2027 年會達到 80%。
目的很明顯了,就是想把上游企業都喊來建廠,而《 連線 》雜志報道,到 2025 年,美國或將新增 13 家鋰產業鏈工廠。
那國外這來勢洶洶的想搶產業,咱也不能說給就給呀?
事實上,我們的企業也是在積極應對。最近兩年,大家也能經??吹絿鴥绕髽I到國外買礦的新聞。
而且不光是上游企業,連寧德時代這樣的電池廠,甚至是下游的主機廠都加入到搶礦大戰。
在國外大力找礦的同時,國內的鋰礦供應潛力也被進一步挖掘。
江西宜春,可能之前很多人都沒聽過這個城市,但因為擁有全球最大的鋰云母礦 (鋰礦石的一種 ),這幾年吸引力 180 余家鋰電企業落戶,宜春的碳酸鋰產量從 2017 年的 1.2 萬噸狂增到 2021 年的 8.1 萬噸,成了名副其實的 “ 亞洲鋰都 ”。
宜春主要鋰云母礦匯總 ▼
話說回來,從布局鋰礦到建成完整的產業鏈,沒個十年八年是搞不出來的,北美這才下了第一步棋,后面為了搶肉肯定還會使出各種怪招。
不過,有了半導體行業的教訓,這次換在鋰電賽道上,希望我們能揚眉吐氣一把。
撰文:白日夢編輯:面線 封面: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申港證券、金十數據、智研咨詢、維基百科
財新,摸底鋰資源
新能源時代下,被譽為 “ 白色石油 ” 的鋰資源有多重要?
澎湃新聞,鋰礦雙雄大賺:上游企業的奮斗路
新浪財經,市場、產能、技術、融資立體式出海中國鋰電產業站上世界之巔
譚談財經,我國鋰電池行業產業鏈深度分析
東吳證券,當升科技,海外放量 + 產能落地,正極龍頭全球競爭力逐步突顯
NEW ATLAS,World"s first electric lithium mine : Birth of a North American supply chain
時代財經,宜春,一座有 “ 鋰 ” 想的城市
界面新聞,實探宜春, “ 亞洲鋰都 ” 能否因鋰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