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牛創汽車宣布,因自身原因導致無法交付自游家NV,將在48小時內全額退款,并贈予超過2.4萬名意向用戶一臺NV車模與200元星巴克消費券。消息一出,車圈沸騰,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跨界造車的故事,“還沒有開始,就即將結束”了。
縱觀整個新造車行業,其實“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自游家并不是個案,許多新勢力都陷入了各種各樣的困境,與2019年頭部新勢力車企集體“躺進ICU”相比,第二波淘汰賽已經悄然開幕。
(資料圖片)
01
自游家的敗局,與威馬有何不同?
與一些意在收割韭菜的新造車不同,自游家的離場相對體面。
在今年5月份的采訪中,李一男被問到造車失敗的情況,他非常坦然地表示:至少我們要留下一筆錢,付遣散費,N+1,滿足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大不了就不搞了,把供應商的錢還了。
從2018年組建汽車團隊,到2021年官宣進軍電動車市場,李一男造車相當低調。但自游家無論是資金儲備還是技術積累,都無法與頭部新勢力相提并論。據了解,自游家的造車資質是從眾泰系的大乘汽車那兒借來的;對標理想ONE的增程式電動車的核心零部件——增程器是東風汽車的,動力電池采購自長城汽車旗下的蜂巢能源以及另一家供應商欣旺達;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方面,自游家也直接采用了供應商的成熟方案。
一款售價27.88-31.88萬的電動車型,除了較高的辨識度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顯然是走不遠的。事實上,這款車發布以后,網上到處都是不看好的聲音。在蔚來換電、小鵬智能、理想定位三種鮮明的刀法面前,自游家NV就像一個不成熟的半成品,粗糙且貌不驚人。
自游家及時退場,也是一種止損的手段,畢竟造車這件事沒有兩百億不會有結果。即便是自游家的老前輩們,如今也有苦苦掙扎尋求解脫的,比如威馬。
作為與蔚小理齊名的新造車早期玩家,威馬是當時最有希望“小組出線”晉級淘汰賽的,然而現在卻淪落到被收購的下場。
12月5日,有傳言稱威馬汽車將借殼“Apollo出行”實現港股上市,而Apollo出行則在公告中透露:公司擬收購一家智能電動車公司,但這樁潛在收購仍在磋商當中。
Apollo出行乍一看像是百度系的公司,實際上卻是德國一家電動超跑制造商,后來被香港某投資公司收購,而威馬通過一系列操作成為Apollo出行的最大股東,目的就是為了借殼上市,獲得融資以支持威馬市場布局。
今年以來,威馬旗下電動車起火、鎖電問題頻發,市場口碑一落千丈;產品力太弱,交付量暴跌,再加上內部調整不斷,人才流失嚴重,近期威馬內部更是被曝出裁員、降薪的消息。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的威馬汽車,似乎已經游走在倒閉邊緣。
雖然威馬的情況相比自游家更復雜,但導致這兩家公司受困的共同原因還是——缺錢。建廠要燒錢,研發要燒錢,生產也要燒錢,門店、建站、出海都離不開資金支持,這是大多數新勢力車企的第一道奪命題。
如今自游家急流勇退,威馬即便挺過了這一關,也要面臨往后更多的挑戰。
02
小米緊跟蘋果,蘋果卻跳票了?
新勢力陣營除了自游家、威馬這種有一款或多款車型上市的品牌,也有小米、蘋果這樣的未來玩家。一方面,小米、蘋果的首款車型要在數年以后才會發布,暫時看不到;另一方面,這兩家公司都把汽車的重點放到了自動駕駛上面,而這是個比較未來、科幻的功能。
在近日公布的Q3財報中,小米集團營收、毛利雙雙下滑,凈虧損達到-14.7億元。小米業績不佳除了手機市場趨于飽和造成銷量下滑,更重要的是研發費用直線上升25.8%達到了41億元,其中以電動汽車為主的創新業務投入就達到了8.3億元。
作為雷軍職業生涯最后一次創業項目,智能汽車在未來可能會超過小米手機的價值,不過在前期,汽車必須依賴手機業務的資金輸血,否則雷軍無法“再造一個小米”。打算投入100億美元,在2024年推出首款車型的小米汽車,還希望以首期33億元的研發費用,將小米自動駕駛打造成行業一流水平,不得不說,小米的野心很大。
很難預測未來的小米是靠小米汽車邁入第二春,還是被小米汽車拖累,現在對雷軍而言最重要的是,小米汽車怎樣才能活下來、沖進全球前五。無論是手機行業還是汽車行業,小米對蘋果的“追隨”都十分明顯。
而蘋果造車項目“泰坦”歷經八年,至今依然只是個PPT,研發了多年的自動駕駛,也在近日迎來了變局。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汽車已經放棄發布L5級完全自動駕駛汽車,并將新車發布日期延遲一年至2026年。在此之前,關于蘋果汽車(Apple Car)的描述是“無方向盤和剎車踏板”,能夠實現L5級全自動駕駛,但是現在,蘋果將方向盤和踏板重新裝回新車,且只支持高速公路上的自動駕駛功能。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調整,是因為蘋果公司也意識到了自動駕駛在當前技術水平下并不可行。這樣一來,蘋果也只能與新勢力車企一樣,在智能輔助駕駛方面進行創新了,但站在他們面前的,是特斯拉、蔚小理以及正在努力轉型的主流傳統車企,小米、蘋果想成為頭部車企,壓力不小。
Golight點評
2022年是造車新勢力接受考驗的一年,特斯拉的電動車份額被傳統車企搶奪,蔚小理面臨著產品迭代的可持續增長問題,以及傳統車企涌入電動車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向新造車企業施壓。如果未來只剩下10家車企的話,新勢力會有幾家能撐到最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