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市場,幾家歡喜幾家愁。
豪華品牌勞斯萊斯、法拉利、賓利年銷量屢創新高,特斯拉以價換量,通過降低毛利率來保持銷量的增長。
造車是燒錢的生意,威馬、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要實現盈虧平衡甚至是盈利,還要走很長一段時間。
(相關資料圖)
曾經與“蔚小理”并列第一梯隊的威馬,2022年的年銷量不足3萬輛,反觀“蔚小理”均超過10萬輛的成績,威馬嚴重掉隊。
去年年底,威馬汽車先后經歷了創始人12億天價年薪、全員降薪、拖欠供應商賬款等輿論風波,在不利傳聞的堆砌下,威馬汽車深陷寒冬的消息不脛而走。
01.借殼上市,曲線救國
“像牲口一樣活下去”,電影《芙蓉鎮》里的經典臺詞,映照了一家新能源車企的現狀。
1月12日,威馬CEO沈暉在微博上分享了有這句臺詞的電影片段,從中可以看出眼下的威馬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 圖源:威馬汽車沈暉Freeman
同日的早些時候,港股上市公司Apollo智慧出行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pollo出行)披露了一則重大收購事項公告,公司擬以20.23億美元(約137億人民幣)收購威馬控股有限公司。
本次交易以換股的方式進行,Apollo出行將通過以每股0.55港元的價格向威馬配發約288.25億股。
此前,威馬通過一系列換股操作,已持有Apollo出行23.67%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威馬所持股份將增加到68.26%,成為Apollo出行的最大股東。
在折戟美股、科創板和港股之后,威馬憑借著此次的借殼計劃,實現上市的愿景近在眼前了。
選擇Apollo出行作為自己的合作伙伴,沈暉看中的是Apollo出行在品牌運營、研發設計能力、3D打印技術和威馬的三電技術、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軟硬件上的互補。
▲ 圖源:威馬汽車官方微博
在完成戰略并購后,威馬汽車和Apollo出行將在經營和產品等層面實現戰略協同發展。
威馬汽車將推出與Apollo出行共同研發的X@A量產智能轎跑,預計價格在10萬美金以上。屆時,雙方還會進一步完善產品矩陣,覆蓋超豪華、高端、主流三大市場。
對于新勢力車企來說,面對多年的虧損,想要繼續活下去,上市是一條不錯的自救之路。
無論是前期的產品研發,工廠和流水線的布置,還是后期的品牌推廣以及營銷渠道的搭建,每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一旦陷入資金流緊缺的困境,業務將面臨全線停擺,企業的存活也成問題。
樂觀估計,威馬汽車大概率將在今年二季度完成上市工作。此外,威馬汽車最近宣布新近獲得了三筆融資共計約20億人民幣。
配股融資加上臨時融資,威馬預計可緊急籌得約50多億人民幣續命,又能存活一陣了。
被擋在上市門外兩年的威馬,幾經波折,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但這些新錢能支撐多久就得看威馬下一步的動作了。
02.極度缺錢,逆向操作
銷量數據拉胯,2022年威馬全年總銷量僅2.94萬輛,同比下滑近3成。店面虧損,全國多家門店接連關閉,經銷商也隨之大規模退網。
造車榨干了威馬的現金庫,為了開源節流,為了生存下來,威馬展開全方位降本工作,第一刀砍向員工。
去年11月,沈暉發布全員內部信,管理層工資按照5折發放,其他員工工資按照7折發放,取消年終獎等獎金,暫停發放購車補貼。
▲ 圖源:鳳凰網財經微博
與此同時,威馬作為被告牽扯進了與吉利集團的官司中,吉利集團訴威馬侵犯商業秘密,并涉及知識產權糾紛。最后以威馬敗訴賠償700萬元告終,這對身處逆境的威馬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從財務狀況上看,近三年威馬汽車的財務虧損情況,已經不能用不容樂觀來形容了,簡直是慘不忍睹。
威馬汽車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威馬汽車凈虧損金額分別為41.45億元、50.84億元和82.06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174億元。
現下的新能源車企,除了比亞迪和特斯拉,沒有哪一家能逃得出“賣得多,虧得更多”的泥潭。其中蔚來自2016年以來累計虧損700億元,是目前造車新勢力中虧損金額最大的企業。
威馬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舉步維艱,而對面的特斯拉卻高調宣布旗下五款車型將大幅降價,其中Model Y長續航版降幅高達4.8萬元。隔壁的賽力斯問界、小鵬汽車也加入了這場價格戰,分別對旗下車型進行3萬元左右的降價。
迎接對手打出的價格亂拳,威馬一反常態,在1月16日宣布從2023年1月1日起,對W6、EX5-Z、E.5等多款在售車型進行價格調整,上漲幅度為1.5-2.5萬元不等。
▲ 圖源:威馬汽車官方微博
有網友戲謔這是“自尋死路”“死馬當活馬醫”。
隨著國補的退出,在營收的重壓下,不少新能源車企宣布漲價,但漲幅大多在幾千元不等,而威馬直接上萬,這著實讓人看不懂。
面對財務和市場的雙重挑戰,威馬選擇反其道行之,這步棋是鋌而走險還是胸有成竹,目前仍是一團迷霧。
03.威馬還有機會嗎
創立于2015年的威馬,出場的牌面和氣勢相對于當時的“蔚小理”更加出色。
創始人沈暉在汽車行業深耕多年,曾任吉利集團副總裁,帶領手下團隊完成沃爾沃的收購。早期的威馬汽車上層團隊人才濟濟,造車基因強大。
認為代工廠造車不可靠,威馬自建溫州和黃岡兩大生產基地,以實現自主生產,當時的投資人對威馬抱有極大的信心。
事實證明,開頭的威馬根正苗紅,是造車新勢力中最早實現量產交付的企業。2019年,威馬EX5斬獲了造車新勢力單一車型的銷冠。
▲ 圖源:車聚網
然而,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太快了,威馬跑得太慢了。定位不準確,缺乏亮點,營銷沒跟上,在品牌塑造方面沒有形成自身的鮮明標簽。
成也蕭何敗蕭何,可能正是因為團隊中的傳統車企基因太多太強大了,在整個銷售思路上沒能跟上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打造一套全新的營銷模式,這讓威馬在“蔚小理”們的面前敗下陣來。
開局要做“電動車市場的大眾”,主攻15-20萬元的中低端市場,但由于當時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不高,電池容量能力普遍不高,再加上這個價格區間與不少傳統燃油車重疊,在品牌策略上欠缺長遠的前瞻性。
▲ 圖源:威馬汽車官方微博
威馬無人問津滑下主流梯隊,同期的“蔚小理”在營銷手段上效果拉滿,創始人李斌、何小鵬和李想的言論更是長期處于聚光燈下,金句爆款頻出,為品牌創造了不少熱度。
后來崛起的哪吒和零跑汽車勢頭猛進,在低端市場收獲了銷量和口碑,現在正往高端化產品上探索。
不論是自主品牌傳統車企,還是主攻智能化體驗的造車新勢力,近年來都在技術、營銷和服務上實現了突破,而墨守成規的威馬被圈在了這一畝三分地,高不成低不就,處境非常尷尬。
此番借助Apollo出行換血再造,威馬必須注重提升產品競爭力,重塑品牌形象,跳出舒適圈打破常規,在血路里蹚出一條康莊大道。
▲ 圖源:威馬汽車官方微博
講故事的階段已是過去式,對于理智的消費者,硬實力和口碑就是最好的品牌宣傳。
具備足夠技術實力的產品,是支撐新能源車企最大的底氣。
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還存在著增量空間,車企的廝殺大混戰遠沒有到熄火的那一刻,成敗不在一瞬間,誰能笑到最后市場自會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