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車這個詞聽上去好像和絕大部分人沒有太大關系,其實性能車已經是一個很寬泛的詞了。可能有些人覺得跑車就是性能車,性能車當中確實有很大一部分都屬于跑車,但是國人傳統概念中的雙門跑車,至今仍有一部分算不上性能車。所謂的性能車又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1963年才誕生的保時捷911,在最初的那幾年里,都算不上性能車。
(資料圖片)
因為1966年,正是福特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賽場上,和法拉利鏖戰猶酣的年份。當時就算是量產版的法拉利275 GTB/4,其配備的V12發動機,最大動力輸出都已經達到了300馬力,0-100公里/小時加速用時低于6秒,最高車速也已經達到了268公里/小時。
福特就更不用說了,1967年問世的福特Mustang Shebly GT500,最核心的動力總成,實際上就是GT40勒芒賽車所使用的,排氣量達到428立方英寸(約合7.01升)的市售版發動機。如果不是為了遷就當時技術還不算成熟的3擋自動變速箱,最大動力輸出絕不會被限制在355馬力。
兩款車剛好代表著當時歐洲和美國的兩大技術流派,前者的發動機通過頂置雙凸輪軸、多氣門的高進排氣效率缸蓋設計,每兩缸獨立式化油器和干式油底殼等技術,通過超高轉速實現了高升功率;而后者則是簡單粗暴的頂桿式OHV配氣機構,依靠超大排氣量實現高功率和高扭矩。
實際上,如果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奔馳SSK或寶馬328算起,性能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屬于,極少數人才能觸及到的奢侈品。直到1976年大眾第一代GOLF GTI出現后,非豪華跑車級別性能車的雛形才初見端倪。不過GOLF GTI真正稱得上性能車的車型,要到第二代GOLF GTI G60出現后,才算名符其實。
所謂的性能車,日后得以蓬勃發展的契機,和兩件著名體育運動事件有關,那就是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B組和A組賽事的舉辦。奧迪、標致、雷諾、福特、雪鐵龍、蘭西亞、豐田、三菱、斯巴魯,這些參賽的汽車品牌,不僅書寫了汽車運動歷史,還確立或鞏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B組拉力賽車完全由綜合性能平平的普通汽車改造而來,比如最早參賽的奧迪quattro賽車,幾乎就是原廠狀態,只是增加了必要的安全裝備,提高了動力輸出而已。只不過到了標致205 T16和蘭西亞037出現的時候,超跑賽車級別的魔改才正式亮相。
B組拉力賽曇花一現的浮華褪去之后,除了一地雞毛,唯一的最終獲利者其實只有奧迪,如今的Audi Sport完全由B組拉力賽所留下的遺產滋養著。奧迪RS2完全就是Sport quattro S1賽車科技成果的直接實際應用,直到今天,奧迪最新一代RS6,本質上也依然保留著最初奧迪RS2的基因。
后來規則大改的A組拉力賽,可以說成就了,絕大部分如今揚名立萬的性能車。豐田的揚眉吐氣,斯巴魯和三菱之間形成的冤家路窄局面,福特的異軍突起,標致的再度輝煌,都和A組拉力賽的舉辦有著必然聯系。目前也只有三菱不再沾A組拉力賽的光了;斯巴魯不必多說了,只要WRX這個車名存在,A組拉力賽的影響就依然存在。
如今風生水起的豐田Gazoo Racing,前身就是開發出豐田WRC A組賽車的TTE,Yaris GR和Corolla GR其實就是豐田新舊兩個世代,參加WRC所獲得科技成果的技術匯總。福特和標致則一直享用著來自A組和后來參加的WRC賽事所產生的紅利,絕對可以說是名利雙收。
然而上述這些和我們又有什么關系呢?仔細想想其實關系真的不大。三菱就不提了,斯巴魯你還看得到新款的WRX嗎?可以上牌的豐田Yaris GR又在哪里?Corolla GR為什么只在歐洲、北美開賣?福特的新一代福克斯ST/RS,嘉年華ST又在哪里呢?標致的各種GTi和R車型又在哪里?至于雷諾和雪鐵龍,還是不提了吧!
就算是曾經最暢銷的大眾GTI和R系列,似乎最新的車型也遲遲沒有出現。不過好在還有Audi Sport,寶馬的M和奔馳的AMG,可以說是來自德國的進口性能車三劍客了,也許吧!
如果說標致的GTi和R車型,在我國除港澳臺地區以外,從來沒人見過可以合法上路的,應該沒有人會反對。還有一家稍好于標致,也可以造出性能車的車企那就是本田,起碼東風本田還合資生產過一批思域Si。只不過獲利者,顯然不是東風本田和這個品牌的經銷商。本田的TYPE-R車型,似乎目前只有曾經平行進口的CIVIC TYPE-R,應該還是上一代的前期款。
一說到本田的TYPE-R車型,筆者就想起了一件親身經歷的趣事,那就是關于本田是否造出過ACCORD(雅閣) TYPE-R這款車的這件事。很多年以后遇到一位同行,才首次獲得了實實在在的人證。因為這位同行在海外留學的時候,就曾經是本田ACCORD TYPE-R的車主。麻煩您請看清楚,可不是ACCORD Euro-R。
實際上,本田的CIVIC,INTEGRA,ACCORD,NSX車型,都推出過TYPE-R的版本,TORNEO和ACCORD的Euro-R版本,區別只是前者僅對日本市場進行銷售。而被后世奉為秒天秒地的CIVIC TYPE-R,直到1997年才在日本市場出現,是除了ACCORD TYPE-R以外,最晚出現的本田TYPE-R車型。
像所謂的EG6和EK4,都是CIVIC的SiR版本,Si則是北美的專屬版本,然而SiR并不是由Si進化而來的。彼時這些所謂的性能車,大部分除了在海外,只可能出現在那時候尚未回歸的中國香港。至于性能車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內地,那還是很多年以后的事。在下篇中,我們將繼續回顧性能車是怎么進入到中國內地市場的,后來又怎么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