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貓的mac是設備入網的唯一標識,如果mac被復制會導致入網后網絡故障及其它攻擊故障。
2、SN號其實有兩個,2177是8位,還有個2178是9位,前面有個大寫的G,就跟包裝盒和設備上面條碼印的一樣。
(相關資料圖)
3、其實完整的loid(PONLOID[ID: 2180])光貓的loid是由廠商代碼(VENDORID[ID: 2176]4位數)+編碼(GPONSN[ID: 2177]8位)組成的;MAC地址:setmac 1 256 00:00:00:00:00:00setmac 1 257 00:00:00:00:00:00setmac 1 258 00:00:00:00:00:00setmac 1 259 00:00:00:00:00:00setmac 1 260 00:00:00:00:00:00SN和設備標識一定要輸入大寫字母,mac輸入小寫字母;參考:MAC地址是什么?MAC(Media Access Control或者Medium Access Control)地址,意譯為媒體訪問控制,或稱為物理地址、硬件地址,用來定義網絡設備的位置。
4、在OSI模型中,第三層網絡層負責 IP地址,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則負責 MAC地址。
5、因此一個主機會有一個MAC地址,而每個網絡位置會有一個專屬于它的IP地址。
6、有了ip地址,為什么還要mac地址?1.整體與局部信息傳遞時候,需要知道的其實是兩個地址:終點地址(Final destination address)下一跳的地址(Next hop address)IP地址本質上是終點地址,它在跳過路由器(hop)的時候不會改變,而MAC地址則是下一跳的地址,每跳過一次路由器都會改變。
7、這就是為什么還要用MAC地址的原因之一,它起到了記錄下一跳的信息的作用。
8、2.分層實現如果在IP包頭(header)中增加了”下一跳IP地址“這個字段,在邏輯上來說,如果IP地址夠用,交換機也支持根據IP地址轉發(現在的二層交換機不支持這樣做),其實MAC地址并不是必要的。
9、但用MAC地址和IP地址兩個地址,用于分別表示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是有好處的。
10、這樣分層可以使網絡層與鏈路層的協議更靈活地替換,網絡層不一定非要用『IP』協議,鏈路層也不一定非用『以太網』協議。
11、3.早期的『以太網』實現早期的以太網只有集線器(hub),沒有交換機(switch),所以發出去的包能被以太網內的所有機器監聽到,因此要附帶上MAC地址,每個機器只需要接受與自己MAC地址相匹配的包。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