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汽車對于每個人的來說都十分重要。根據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步入社會的第一需求就是買車,目前人手一臺車的構想在逐步走向現實。
(相關資料圖)
自上世紀發明以來,汽車的形態以及功能發生了諸多變化,但是汽油始終是汽車的最好燃料。
隨著時代變化,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為了應對未來的石油危機,我們需要開發出新能源來作為汽車燃料,因此許多新能源汽車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一時間,新能源汽車興起的浪潮來的轟轟烈烈,許多品牌開辟出專線來積極研發。市場的需求以及政策上的支持,讓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了一段非常光明的時期。
只是,好景不長,越來越多的企業宣布放棄新能源業務,很多品牌倒下去了,過去風光的威馬汽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新能源汽車究竟靠不靠譜,這部分車主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呢?
一、高樓起
威馬汽車成立時間比較短,2015年才正式落牌,宣布加入汽車制造這一極度內卷的行業中。
只是,讓眾人沒想到的是,威馬成績不錯,短短幾年就在國產汽車中站穩腳跟,這離不開威馬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創始人——沈暉。
沈暉是汽車行業的“老人”,曾擔任吉利集團的副總裁,參與過著名的沃爾沃收購案,表現斐然。可以說,威馬初期可以平穩走向市場,和這位出色的眼界以及實力是分不開的。
沈暉早早看中了新能源汽車的浪潮將至,帶領團隊堅定的走向洗呢能源汽車研發。
萬事開頭難,即使是行業“老炮”也未必能在新領域有什么出路,因此,創業初期,很多人等著看這位大名鼎鼎的創始人倒臺。
然而,這位創始人不斷地投入研發,選址,生產,憑借著過硬的技術,產能居然可以達到年產量25萬臺,可以說非常不可思議。
隨后,威馬繼續不斷研發,于2018年推出首批威馬X5,最終定價15-20萬元每輛。在普遍價格偏高的新能源汽車中,這款車定價合適。
不錯性價比讓威馬集團迅速搶占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16878輛的銷量也預示著集團不錯的開始,應該說,此時的集團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二、樓塌了
在過了新能源這股浪潮后,很多用戶還是會選擇傳統的汽車類型,一時間,新能源汽車品牌紛紛開啟了節衣縮食的生活。
威馬也不例外,2022年,銷售量已經不足三萬臺了,同比下降33.3%,雖然有疫情因素的部分影響,但是總體來看,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大勢已去,寒冬開始席卷這些品牌了。
面對寒冬,威馬公司只能無奈的宣布降薪或者停薪留職,只是這樣的做法只能進一步加劇員工與公司的矛盾。
2022年11月,威馬宣布高層降薪50%,員工不僅要降薪,還取消了多項補貼。一時間,員工的怨念紛紛爆發,網絡上,關于威馬虧損超過300億的傳言絡繹不絕。
很多門店紛紛關閉,不少消費者真的相信了威馬走不遠的傳言,逼得沈暉只能微博發言,表示會和員工共度難關。
三、威馬的現狀
盡管總裁親自出馬安撫人心,依然有很多人對威馬的未來持悲觀態度。威馬翻車后,有記者去總部實地考察,發現上班的員工寥寥無幾。
有部分員工透露,自從21年底以來,已經陸陸續續有很多員工以及車主來樓下拉橫幅維權,最終都是不了了之。
四、10多萬車主何去何從
很多員工直接被變相辭退,但是最慘的還是車主。員工可以跑,但是交錢等車的車主無論是更換配件還是維修保養,都需要在門店進行,他們的信任仿佛成了笑話。
車主們交了錢,但拿不了車,向威馬集團索要,卻沒有后續,真是實慘!
在威馬總裁的微博評論之下,大部分都是被無故辭退的員工以及悲慘等待的車主,過去風光的威馬集團仿佛搖搖欲墜,前路渺茫。
結語:
新能源汽車行業是我國汽車制造業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環節,國家一定會大力扶持。
哪怕現在看起來行業不怎么景氣,未來也是值得期待的。每一個行業的興起都是經歷反復循環以及更新換代的,所以,威馬如果想要翻身,還可以立足于產業創新,繼續搞研發,尋求突破。
前進的道路上總有曲折,誰也不知道行業寒冬還會持續多久,但是,面對這些,威馬總裁表示愿意繼續帶領員工深耕這一行業,絕不放棄。
這種敢于拼搏的勇氣就是非常難得的,希望集團可以好好解決問題,越走越好。
大家對此事還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呢?快來評論區一起分享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