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動汽車價格戰,意味著電動化時代的紛爭展開了新篇章。戰火正在逐漸蔓延向更多的細分市場,市場中最火熱的電動SUV開始卷入其中,而此次價格戰仍然由特斯拉公司和比亞迪開始吹響號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有國外的分析師和高管表示,市場上擠滿了90多種車型,尤其是4 月份至少推出了20款中外品牌的新車型,市場變得更加緊張,開始擠壓中國國內的定價和利潤率,并推動出口。
而隨著特斯拉大膽降價,中國的電動汽車制造商也開始降低自己的電動 SUV 的價格。當技術之間的價格差距不斷縮小,那么電動車的價格戰就開始蠶食了燃油車的銷量。
隨著中國制造的電動 SUV 出口的增長,這種趨勢開始蔓延到國外。
北京咨詢公司 Sino Auto Insights 的創始人涂樂表示:“由于中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我們將看到大量中國出口產品。這實際上將成為一個泄壓閥。”
在過去十年中SUV 市場在中國蓬勃發展,目前占整個汽車銷量的40%,擁有 400 款各種燃料類型的 SUV 車型。
2022 年,光是中國制造的SUV的銷量幾乎與去年歐盟地區所有車型銷量總和持平,均超過了 1100 萬輛。
自從,特斯拉兩年前在中國交付了本地產的Model Y 以來,電動 SUV 的受歡迎程度呈爆炸式增長,使其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電動細分市場之一。
4月上海車展發布的新車型中,國內外品牌也都在電動SUV方面開始試探。傳統汽車制造商大眾汽車寶馬和豐田都指望新的電動 SUV 來提振中國的銷量。新勢力的小鵬汽車和蔚來汽車就有六款 SUV 車型推出,不僅如此,廣汽Aion 也在推動全電動SUV。
路透社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CAAM) 數據的分析顯示,它們將在2022年銷量150萬輛的市場中與 93 款現有電動 SUV 車型競爭,而這其中前十大品牌就占了市場的84%。強勢的品牌和產品走在前面搶占了先機,后發制人優勢本就微弱,價格戰就像是在本就殘酷的戰場,強者又搬上了大規模殺傷武器,局面開始被壓制。
小鵬汽車、零跑汽車等紛紛以優惠回擊,而比亞迪則為其市場領先的SUV宋 Plus提供了下訂即可享88元抵扣6888元購車款,大概是折價4%。
也有些傲嬌的品牌,選擇拒絕削減現有車型價格以保護品牌價值的,但他們也不是完全不做讓步,他們是選擇為新車型提供遠低預期的起始價格,以及更長的續航里程和更強大的自動駕駛功能。就相當于用更便宜的價格買了更好的東西,也是另一種搶奪市場的手段。
其中,吉利的高端電動汽車品牌極氪將其新款緊湊型跨界車極氪X 定價為 18.98萬,比 Model Y 便宜 28%,與本田的 CR-V 價格幾乎相同,而本田的CR-V在第一季度迎來了最慘烈的銷量成績,銷售額下降了 56%。
而價格區間直指CR-V和廣汽本田RAV-4的廣汽三菱的歐藍德網傳似乎已經停產三個月,曾經要做SUV專家的廣汽三菱無奈陷入銷量年年下跌的困境。
今年3月,廣汽三菱產銷量分別為803輛和2471輛。由于銷售持續低迷,廣汽三菱在湖南長沙的工廠已停產新車。這些老伙計們在新的戰場上開始發蒙。
Sino Auto Insights 的主編表示,對于以價格低于 40,000 美元(約28萬人民幣)的小型 SUV 瞄準大眾市場的傳統外國品牌來說,現實總是“殘酷的”,就像福特在中國的現狀。
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承認,電動 SUV的激烈市場競爭是推動中國汽車出口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就是他們在歐洲大展拳腳的原因。歐洲是一個優質的出口市場。全世界的車企都有計劃去那里,”法利在訪問中國后于 4 月份表示。
法利上周表示,福特還將重組其在中國的業務,預計將花費15億美元至20億美元用于重組,福特將退出虧損地區并裁員以及正在實施的其他變革。隨即福特開始優化組織結構,福特中國開始裁員,被裁員工人數超過1300人。但有消息顯示,福特并沒有放棄在電動領域招兵買馬,甚至花大價錢挖掘電動方面人才,所以未來發展重點一目了然。
同時,福特汽車為中國市場制定了縮減投資以提高盈利能力的新計劃。吉姆·法利認為,通過專注于商用車、出口產品及其在中國的林肯豪華車系列,福特可以在中國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另一家美國車企通用汽車,最近一個季度在中國的利潤下降了近四分之一,通用現下急切需要新的電動汽車取得成功,以此重建在中國的話語權和市場份額,但同時面臨的問題還是很大的。
第一季度的通用汽車在中國2023年一季度,通用汽車在中國市場銷售新車46.2萬輛,同比減少25%,市占率進一步降低至9%。使得通用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境地。
“中國有100個汽車品牌在爭奪銷量,產能利用率為 50%,”首席執行官瑪麗·博拉 (Mary Barra) 表示。通用公司正努力在中國推出更多電動車型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電動SUV也成為通用想要再次奪回中國市場的關鍵,瑪麗·博拉進一步提到,在通用汽車全球電動車平臺“奧特能(Ultium)”加速落地之下,旗下雪佛蘭、別克、凱迪拉克、GMC、BrightDrop各品牌正以密集的節奏推出多款奧特能車型,全面覆蓋中大型SUV、全尺寸皮卡與SUV、豪華車及商用卡車等。別克首款基于奧特能平臺打造的純電SUV車型Electra E5已于4月在中國上市。
除了覬覦中國市場的國外品牌外,很多品牌以中國為基點開始向外擴張。特斯拉和雷諾集團已經在向歐洲大規模出口在中國制造的電動 SUV。據路透社報道,特斯拉將開始從其上海工廠向加拿大運送 Model Y,這也是特斯拉首次出口到北美。
中國汽車制造商有自己的計劃來增加對歐洲的電動SUV輸出。極氪表示將把極氪X帶到西歐,將采取直營模式及一站式服務進入歐洲市場,力爭2030年成為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領導品牌。
而作為新能源的中國龍頭比亞迪第一季度,出口約3.87萬輛,同比暴漲了1280%。
作為拓展海外市場的主力產品Atto3(國內為元PLUS)作為一款電動 SUV 出口量在第一季度增長了一倍多,“它(Atto 3)的造型與更高的駕駛位置和良好的空間保持一致,”比亞迪英國營銷主管馬克布倫德爾說。“我們只是覺得這對我們在英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從整個行業電動化卷到細分市場的電動進程,證明整個電動化開始進入了無限戰爭階段,中國成了第一戰場,國外品牌期待在中國重回奪回控制權,而中國品牌的胃口越來越大,不止于國內市場,開始想要入侵腹地。而隨著競爭的升級,價格戰成為了必要手段,從細分市場和單獨品牌逐漸蔓延到整個車市的價格戰,未嘗可知這不是一場劃時代的價格革命?
道理大家踐行的都很好: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