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電動化時代的到來,跨界造車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尤其是最近幾年,造車新勢力品牌如潮水般撲向市場。在最近的眾多造車新勢力中,最受期待的當屬小米汽車,其在2021年宣布造車之后,來自其的各種消息總是能引發極大的關注。
最近,小米集團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其一季度總收入為人民幣595億元,經調整凈利潤為人民幣32億元,毛利為116億元,同比減少8.8%。小米集團今年一季度的研發支出為41億元,增長17.7%,其中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共投入11億元,預計2023年全年研發投入將超過200億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造車遠比想象困難
雷軍把造車這件事兒視為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創業,展現出了其對進入汽車行業非常巨大的決心,但造車遠比想象困難的多,前期投入巨大不說,由于代工廠生產企業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小米汽車就連生產資質的問題也不好解決。
作為跨界選手,小米汽車在汽車生產環節中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足夠的技術專利,根據相關資料,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現有專利數465件,同為造車新勢力的蔚來汽車則擁有智能化方面的相關專利4000余件,小鵬和理想各自的技術專利也有上千件,和主流造車新勢力確實還差的很遠。
即便小米汽車把車真的造出來,想要在如今殘酷的市場競爭下贏得市場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兒,尤其是在當下國內汽車消費者更加趨于理性的前提之下切入市場就變得更加困難,恒馳汽車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車造出來了但是賣不出去。
主營收入連續下滑
對于眾多造車新勢力而言,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是資金,強如蔚來和小鵬也都面臨巨大的資金困難,小米雖然在手機行業混的風生水起,但最近幾年,小米集團主營收入連續下滑,現金流出現明顯惡化跡象。
2022年第四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機四季度出貨量為 3320 萬部,同比下降26.3%,環比下降18.2%,到了今年,小米集團的整體利潤實際也處在下滑階段,其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魄力去繼續打造一個花錢快賺錢慢的項目確實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雷軍曾說不缺錢,給小米造車準備的資金也是“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雖然現在小米集團在造車上投資的效率和規模對于集團不會構成重大影響,但往后真不好說。
小米汽車的主營業務越來越難做,在此背景下,小米還要背負一項在量產交付前幾乎不可能賺錢,且花錢速度如流水的造車項目,確實前景堪憂。雖然現在小米集團負資產不多,但真正入局汽車市場后,其需要投入的資金成本或許遠不是小米集團能夠支持的,恒大集團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結語:
距離小米宣布造車起已經過去了兩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小米汽車至少還需要一年多時間才能真正實現量產,留給小米汽車的時間和空間實際上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