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某賀歲檔導演來濟南召集各路記者和影評人研討他在映的電影,一位影評人激動地說,導演您的電影太棒了,您的表現手法很像美國的某某美學、層面又堪比英國的某某大師……我打算去刷第三遍。導演回應:不好意思,我真沒想那么復雜,而且您說的這些人我也不認識。
這就尷尬了。正如國內的影評人,常常是一種備受質疑的存在。
何謂影評人?
竊以為,只要對某部影片能叨叨幾句的都算得上是影評人。但是英國著名電影雜志《視覺和聲音》 主編曾對影評人的職責進行過嚴格的要求:推薦值得一看的電影;發掘不為人知的好作品;提供廣泛的歷史觀點; 提供技術方面的真知灼見; 鼓勵和推薦好的電影人; 讓好作品不被時間淹沒;揭露營銷謊言等。
在這個層面上,國外有兩個泰斗級人物,一個是法國的安德烈·巴贊,一個是美國的羅杰·艾伯特。前者人們對他的評價是“即使一個讀者不會像巴贊那樣對電影有哲學式的思考,也完全會被巴贊對一部電影的個案解讀而迷倒”; 而后者更是一個神級的存在,是歷史上第一位以影評文章獲得普利策獎的影評人,更被《福布斯》雜志評為“美國最有權力的權威人士”,在美國人眼里,羅杰就是電影。到底怎么做到的?無他,只需堅持自己的觀點。
在國內,往往缺少這種真正意義的影評人。著名公號“毒舌電影”說,不是每個人都有說真話的勇氣。寄生在電影宣傳體系中,依附在利益鏈條上,影評人無法跟電影宣發劃清界限。現在很多影評人是不負責任的。比如看五分鐘的預告片就能寫上千字影評,比如為了紅包封口費就能為爛片搖旗吶喊,影評變軟文。所以,在“什么是影評人”的概念上,最應加上職業道德一條,不昧良心,認認真真看電影,踏踏實實說心里話。當然“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影評這種文體,太過私人化,很難出現眾口一詞。但真正的好作品永遠是相同的,就是引起共鳴,驚艷時光。
那么,在眾多的電影軟文中該如何正確理解影評人的話呢?
寧財神在微博上做了解答:“當我夸一個國產電影好,你可以不用信,因為十有八九是人情。當我夸一部電影牛,你可以信一半,因為它可能僅僅是不難看。當我勸你掏錢買票進場時,你可以試著相信,因為‘不直接騙票房’是我最后的底線……” 寇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