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月初王菲上海演唱會開票以來,7800元天價票售罄、“黃牛”哄抬至60萬元仍有價無市的新聞接連不斷,可臨近開唱,劇情卻突現180度大反轉:一些票務網站上,不僅流出了王菲演唱會的門票,還以低于票面價格的金額出售。一時間,“王菲演唱會票價跳水”“高價囤票導致無人購買不得不低價放出”的說法甚囂塵上。
在演出市場略有低迷的華語樂壇,這一連串的新聞堪稱爆炸,一下觸痛了業內人士與普通觀眾的敏感神經。天價票是否值得,對于忠實粉絲與普通觀眾來說可謂見仁見智。可囤票造勢、惡意炒高票價牟利,挑戰的卻是商業行為的信用底線,賣不出票再尷尬打折,實屬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被消費者狂噴也算自食惡果。
在批評囤票一事的同時,網絡上還有一種刺耳的聲音:不少網友突然翻出王菲當年上春晚唱歌跑調的視頻,多番剪輯渲染,直指王菲根本不配戴上“天后”的帽子;更有甚者把竇唯、謝霆鋒和她的私人情感關系翻出來議論,種種說法已屬人身攻擊。其實,發表這些評論的網友多為“吃瓜群眾”,并非王菲的死忠粉。熱炒天價票時,他們就在跟風圍觀的行列,如今囤票被捅破,他們又跳出來指摘王菲的個人經歷,對人不對事的言論實在跑偏。
筆者并不想為王菲一方洗白,但也理解路人粉的突然“轉黑”,折射出的不過是普通觀眾對于票務市場混亂現狀的反感。他們不是追星族,只是演出行業中考慮消費的大多數,與其說部分網友沒有素質,不如說這是人們對于自己極易被操控,甚至被演出商當猴耍的憤怒:所謂的“幾秒售罄”全是套路,自己購票的意愿竟產生于演出商煽風點火的騙局,掏出了血汗錢,不僅充當冤大頭,還要被人說是粉絲經濟時代的“愿打愿挨”。
現在的演出市場存在太多的灰色地帶,炒票變成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幾年前,囤票炒票從韓國演出界傳入中國,演出商們紛紛效仿,但凡偶像明星開唱,都說開票瞬間賣光,其中含有不少水分。一邊造假成了習慣,另一邊的監管卻遠遠沒有跟上:演出票在各家票務網站如何分配?如何防止“黃牛”惡意囤票?如何預防主辦方與票務網站,甚至與“黃牛”的私下買賣?一旦發現炒票,主辦方或相關平臺又該承擔什么責任?如今觀眾明明被坑,演出商卻我行我素。如果聽之任之,不修補監管體制的漏洞,“狼來了”的次數多了,消費者先是憤怒,過后便是情緒反彈,不愿輕易購票,如此“磨煉”出來的“消費理性”終會導致演出市場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