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績效工資改革,發揮績效評價“指揮棒”作用,是近年來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重慶工業職院”)助力國家“雙高計劃”建設、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
歷經25次醞釀、13次研討、5次分類溝通、3次全校公開征求意見,易稿70余次……重慶工業職院最終集中全校共同意志,形成了以崗位為基礎的新一輪績效工作改革方案,建立起自成體系、多元結構、多重激勵、能充分體現崗位績效的教職工收入分配體系,推動了學校各項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三個“轉變”
破職務聘任“鐵飯碗”
深化高職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相應的保障措施,是人才強校的根本,是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的重要舉措。
為此,重慶工業職院創新人事制度,破除“一評一聘定終身”的舊觀念,建立起了“以實績論英雄”“憑能力定崗位”的競爭性選人用人機制。
身份管理變崗位管理。學校出臺《校聘崗位設置管理辦法(試行)》“凍結”教師原有職務職級身份,根據分類培育差異化發展需要,將校聘崗位橫向上分為教學科研崗位、黨政管理崗位,縱向上設置教學科研一至十級崗位、黨政管理一至六級崗位,采取“身份歸零、全員競聘”的方式確定崗位等級,支持廣大教師積極嘗試“低職高聘”,營造了“誰有本事誰來、誰有能力誰干”的干事創業環境。
學校用人變院系用人。改變以往由學校作為甲方與數千人簽訂“大同小異”格式化合同的傳統做法,重慶工業職院擴大各二級單位用人自主權,按照“按需設崗、競爭擇優、合同管理”的原則,由各二級單位自主擬定崗位設置方案、確定崗位結構分布、制定崗位任職條件和考核辦法、實施人員競聘上崗、開展人員崗位考核,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實現教師個人與學校事業發展的有機結合。
長聘考核變預聘考核。學校各二級單位對所有人員校聘崗位實行年初預聘制,年末根據預聘人員崗位職責履行及規定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考核確定當年最終校聘崗位等級,并將校聘崗位考核結果作為年度評先評優、績效獎勵發放、下年度校聘崗位預聘的重要依據。
如今,人事制度改革已成為重慶工業職院推進“雙高”建設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管理支撐。
“三量”改革
破薪酬分配“大鍋飯”
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重慶工業職院認為,破除“平均”主義思想,充分發揮績效工資分配的激勵導向作用是破題關鍵。因而,學校以教師團隊和崗位創造的實績為依據實施績效工資“三量”改革,建立起以業績為導向的分配新常態。
優化績效工資結構盤活“存量”。遵循上級績效工資改革精神,重慶工業職院重新設計了符合學校特點的績效薪酬體系,對工資項目進行了梳理與規范,將績效工資分為崗位績效工資、考核績效工資、專項績效工資、單列績效工資四大板塊,細化崗位績效由崗位基礎工資、崗位業績工資、工作津貼等項目組成。同時,根據二級單位的發展目標、工作任務、年度考核、成果貢獻等情況,學校將績效工資總量切塊到二級單位,由二級單位根據自主搞活績效工資分配,建立與崗位管理相對應的薪酬分配體系,突出業績貢獻,多勞多得,成果越多待遇越高。據統計,一半以上的教職工收入較往年有所增長。
健全多元化分配激勵機制做優“增量”。學校制定突出業績導向,以實際貢獻為評價標準、崗位職責目標相統一的教授、博士骨干人才專項績效,高層次人才“市場化”薪酬,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靈活多元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向關鍵崗位、關鍵人才傾斜激勵,較為明顯地提高了學校骨干人才科教研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了骨干人才的引領示范作用。
建立突出貢獻獎勵機制提高“質量”。學校統籌設立重大貢獻績效,制定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人才項目、管理服務4類國家級、省部級重大辦學成果及重要榮譽獎勵清單,給予獲得重大獎項或作出突出貢獻的團隊及成員最高可達50萬元的辦學獎勵。
創新的績效管理體系,有效激發了教師隊伍的內在生機活力,以及教師參與“雙高”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學校實現“雙高”建設戰略發展與教師職業發展探尋到了一條雙贏路徑。
“三分制”格局
破績效考評“攔路虎”
如何從根本上激發辦學活力?重慶工業職院的做法是按照《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重構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克服“五唯”頑瘴痼疾,改變以往“一把尺子量眾身”的做法,破立結合,實施“三分”制讓教師“人盡其才”,激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分權”落實師德第一標準。學校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首要條件,建立“教師黨支部、院系黨總支、學校黨委”三級審核制度,提高教師黨支部在績效考核中的話語權強化政治功能,嚴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關口,確保教師政治過硬、師德師風過硬,防止教書與育人“兩張皮”。
“分類”突出差異化發展。結合專業實際和業務側重,學校將教師分為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技術創新服務型三種類別,并分類建立7套適應崗位需求和體現實際貢獻的績效評價標準,提高教學為主型教師的教學業績權重至70%、技術創新服務型教師的科研成果權重至70%,著力解決評價標準“一刀切”問題。
“積分”凸顯高水平成果導向。學校結合“雙高計劃”建設任務制定《辦學成果量化計分標準》,把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改革和競賽、科研及技術推廣與服務等8大類別成果納入量化積分范疇,并大幅度提升標志性、高水平成果分值,讓教師由原來的“單選題”改為現在“菜單式”的“多選題”,綜合賦分評價教師年度考核的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動真格破除“五唯”。
深化績效改革是高職院校能否辦出水平、辦出特色的關鍵所在。而這套被賦予“工職特色”的績效工作改革方案,通過兩年來的實踐和完善,已深入實施并深得人心,助推重慶工業職院走出了一條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
鏈接>>>
績效改革促發展 成果凸顯高質量
對于重慶工業職院而言,聚焦績效改革,解決的是“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營造的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干事創業環境,樹立的是教師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減”的業績導向,匯聚的是辦學多領域突破與高水平成果涌現的磅礴力量。
據悉,近兩年,學校創建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1個、樣板支部3個,總數位列全國高職院校前茅;成為重慶高職院校唯一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單位;新增國家教材獎2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獲獎5個,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25個、國家一類技能競賽22個;創新創業類競賽獲獎152個,其中國家級獎項13個;獲重慶市教學成果獎5個,其中特等獎3個。先后建成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等國家級團隊5個,國家級(籌建)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培育出國家教學名師、全國最美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技術能手等享有國家級榮譽的教師41人次。獲批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實現學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從無到有的“跨越式”新突破。(王馨瑜 唐云荻 譚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