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高級經濟師考試《高級經濟實務(人力)》模擬試題(三)論述題
二、論述題小季是一家職業介紹機構的員工。在最近的市場調研過程中,她發現了幾種現象。第一,某些行業的工資水平明顯高于其他行業。例如,那些資本投資要求較高、人均資本投資比例較大的部門,工資水平往往較高。第二,在一些公司內部,男性員工的工資水平要比女性員工更高一些。第三,在護士和幼兒園老師這些職業中,女性所占比例要比她們在其他行業中的比例高很多。
10、請從經濟學的角度,簡述不同職業間工資差別形成的原因及種類,不同群體間的工資性報酬差別的原因。分析勞動力市場歧視的類別和產生的來源。正確答案:(共30分)不同職業間工資差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①不同職業在勞動強度和勞動條件方面的差別;⑦不同職業引起的愉快或不愉快程度有差別;④不同職業所需要具備的從業能力的難易程度有差別:④不同職業所具有的社會安全程度有差別;⑤不同職業要求從業者所承擔的責任程度有差別。(10分)不同職業之間工資差別的種類:①補償性工資差別;②競爭性工資差別;③壟斷性工資差別。其中,壟斷性工資差別包括非自然性壟斷所造成的收入差別和自然性壟斷所造成的工資差別。(6分)不同群體間的工資性報酬差別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年齡和受教育程度、職業、工時和工作經驗三種因素。(3分)勞動力市場歧視是指具有相同生產率特征的勞動者只因為所屬的人口群體的不同而受到勞動力市場中其他參與者的區別對待。(1分)勞動力市場歧視表現為兩種類型。①工資歧視,是指雇主針對既定的生產率特征支付的價格因勞動者所屬的人口群體不同而呈現系統性的差別;②職業歧視,是指對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水平和其他生產率特征的不同類型的勞動者加以區別對待,將其中某—類或某些類別的勞動者有薏安排到那些低工資的職業當中,或者是有意讓這些類別的勞動者去承擔工作責任要求較低的工作崗位,而把那些高工資崗位留給某些特定類型的勞動者。(4分)從歧視產生的根源的角度來看,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三種可能的勞動力市場歧視來源,即個人歧視、統計性歧視以及非競爭性歧視。①個人歧視,實際上是指雇主、客戶或者員工當中至少有—方是對員工存有偏見的,進而言之,他們具有不與某—特定人口群體中的人打交道的偏好。②統計性歧視與雇主的招募和甄選過程有關。在雇用員工的過程中,雇主通常都需要以某種方式來獲得關于求職者的信息,然而,獲得這些信息本身是需要付出—定成本的,所以,企業不可能設法去獲得能夠預測求職者的未來生產率的所有信息。③非競爭性歧視是指勞動力市場處于非競爭狀態下產生的歧視。如果由于企業具有某種壟斷力量,那么,企業不僅有能力制造出職業隔離的局面,而且可以控制支付給員工的工資水平,這樣,這些企業就會同時產生職業歧視和工資歧視。(6分)
答對1個要點得2分。
[考試報名]全國高級經濟師考試時間報名時間一覽表[成績查詢]全國高級經濟師成績查詢時間與辦法一覽[真題答案]國家高級經濟師考試歷年真題與答案解析[評審條件]高級經濟師評審條件_評審政策_評審通知[培訓課程]最新高級經濟師考試高清視頻輔導課程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