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探索大國海軍戰略的追夢者,也是國防裝備現代化的開拓者。被稱為中國“現代海軍之父”和“中國航母之父”的劉華清,曾立下的一句錚錚誓言:“中國不發展航母,我死不瞑目!”而他,的確信守軍人的誓言,踏踏實實地做到了!
就在前不久,紀念劉華清誕辰100周年的九集文獻紀錄片《劉華清》剛剛在央視1套播出,引發觀眾的巨大關注和反響。有年輕觀眾評論稱:“透過電視鏡頭,我們能真實感受到他滿腔熱血的一生”。
伴隨著紀錄片的熱播,一張上個世紀80年代初劉華清參觀美國小鷹號航母的舊照也在微博上瘋轉——因為美軍保密規定不讓近距離觀察,于是年過六旬的劉華清,為了多看一些航母構造,就伸長脖子墊起了腳。老將軍那專注渴望的眼神,透露著他對國產航母的期盼。而如今,中國航母早已正式開啟實戰化訓練新階段。有網友感慨:“30年的今非昔比。一句歲月靜好,是有多少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歷時四年打造一部“現代海軍之父”的傳奇
2011年1月14日,一個還沒有下雪的冬天,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同志與世長辭,享年95歲。這個在10月1日出生的與共和國同一天生日的老人,注定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1916年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劉華清,13歲就加入紅軍。這位從大別山到中南海的“布衣將軍”,在其主政海軍期間,因為推動航母發展,被譽為“中國航母之父”。今年為紀念劉華清同志誕辰100周年,2016年12月12日-16日,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歷時四年精心打造的9集大型文獻電視片《劉華清》在央視一套晚間播出,一下子讓無數觀眾追憶起這位一代海軍之父來。
這部引發觀眾和網友熱議的紀錄片,光是采訪、拍攝、剪輯,八一電影制片廠就花了整整四年時間。一部紀錄片,花四年多時間來攝制,這在中國紀錄片史上也很少見。這一切,都因為大家對劉華清的敬重和景仰。從“三進海軍”到“走向深藍”,從“鑄造藍盾”到“經略海洋”,從“礪劍空天”到“重任在肩”,從“不辱使命”到“為了和平”,直到上周五最后一集“大山之子”,整整五個夜晚,九集紀錄片,看得大家熱血沸騰。
其實光是劇本創作,就用了3年零3個月時間,先后有3名撰稿參與其中,一共進行了38個版本的修改打磨;共收集整理了1920個小時的素材,其中八一廠獨家所有,從未披露過的珍貴資料占一半以上。在拍攝過程中,攝制組采訪了61位軍地高級領導和軍工行業頂級專家;行程28000多公里,并到全國34個地區的67個軍地單位進行了實景拍攝。最終真實、客觀、多層次、多角度地還原了劉華清的一生。
三進海軍,劉華清與中國海軍的不解之緣
紀錄片的伊始,時間回放到了1982年9月1日。北京,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開幕。劉華清作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出席了這次盛會。3天前,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任命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劉華清為海軍司令員。鄧小平曾當面囑咐他說:你還是回海軍工作。海軍的問題不少,要整頓!
“十二大”閉幕后,劉華清正式上任,成為人民海軍創建以來的第三任海軍司令員。這一年,劉華清66歲,名副其實的“老將出馬”。這是他第三次到海軍任職了。第一次是1952年2月,從陸軍轉入海軍;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2月,從國防科委副主任的職位上調到海軍,被安排到司令部下屬的“造船辦公室”當主任;第三次便是這一次。海軍機關和部隊因“文化大革命”遺留的問題很多,派性斗爭嚴重,因此鄧小平說“要整頓”。他非常清楚自己肩負的使命。
事實上,在擔任第三任海軍司令員之后,劉華清立刻與海軍黨委一班人在海軍進行全面整頓,果斷處理了歷史上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消除派性,增進團結,使海軍面貌發生重大變化。他著眼建設強大海軍,強調增強海洋意識,維護海洋權益,經略海洋,提出并確立了中國海軍戰略理論,提出了海軍作戰方針和海軍裝備發展方針。曾經有過統計,劉華清在擔任海軍司令五年期間,大小進行了70多項改革,這些改革及其成果一直到21世紀的今天,還在影響規范和推動著海軍的發展。
他還率先把目光投向事關海軍長遠發展的戰略指導問題,為繪就海軍現代化宏偉藍圖謀篇布局。他提出的“近海防御”的海軍戰略,明確了海軍作戰方針和海軍裝備發展方針,是我軍第一個軍種戰略。他在組織制訂《海軍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基礎上,通盤考慮海軍“七五”“八五”“九五”規劃,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十五年向前跨一大步”的遠景規劃,組織編擬了《2000年的海軍》,為海軍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導。
難怪多年后,大洋彼岸的美國海軍戰略研究專家杰弗里·戈德曼在一篇題為《中國馬漢》的論文中寫道,影響中國現代海軍建設的,有兩個分水嶺事件:其一是海灣戰爭,“但從長遠來看,鮮為人知的更有意義的,是1982年任命劉華清上將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
“花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核潛艇15年就成了
如果用關鍵詞來概括劉華清的戎馬一生,那么“科技”與“海軍”,或許最能精準體現。科技上的最大功績,要算他在“文革”期間臨危受命,以國防科委副主任之職,拍板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發。而鑄劍一支強大的海軍,發展核潛艇與航母,則是他傳奇一生中最揮之不去的夢想照進現實。
20世紀50年代,蘇聯對中國海軍建設提供過一些援助,但在核潛艇研制上,蘇聯方面拒絕提供任何幫助。1958年,國家正式批準研制核潛艇。同年中國國防科技代表團訪問蘇聯。代表團本來想去參觀一下蘇聯的核潛艇,可是,蘇方不但沒讓參觀核潛艇,連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上的核動力裝置都沒有讓看。
1959年國慶節,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率團訪華。中方提出希望幫助中國研制核潛艇。赫魯曉夫傲慢地說:“核潛艇技術復雜,價格昂貴,你們搞不了!”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毛主席。事后他說了一句豪情萬丈的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從1962年開始,劉華清就開始參加和領導了核潛艇工程的研究發展工作。他親自抓核潛艇的外形設計、潛艇與導彈部結合處設計等許多技術細節。1966年劉華清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后,正值“文化大革命”爆發,工廠和科研單位陷入混亂,在戰場上身經百戰的劉華清深知,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馬虎不得,這是關乎戰爭勝負、國家安全的大事。他自覺抵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擾,促成以中央軍委名義下發《特別公函》,強調任何人不準以任何理由沖擊國防科研生產現場,不準以任何借口停工、停產,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即便是經歷國民經濟遭遇困難和文化大革命的艱難年代,劉華清也從沒有放棄過制造核潛艇的決心。1971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終于首航,時任海軍副參謀長劉華清主持了首航領導小組會議。1974年,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第一艘魚雷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并舉行了莊嚴的軍旗授旗儀式。在短短15年內,人民解放軍進入了擁有核潛艇的時代。
1982年,常規動力潛艇水下發射潛地導彈試驗成功,在國際上引起巨大震撼。美國《海軍學會報》評論指出:當中國宣布從潛艇上發射彈道導彈試驗成功時,事情已變得十分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以海洋為基地且具有威懾力量的核大國。
六旬老人30年的的中國航母之夢
然而,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態勢云詭波譎,美、蘇、英等大國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海洋爭霸的沖擊波。1982年英阿馬島海戰爆發,素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派出占當時英國三分之二的海軍力量組成兩個航母編隊,直奔南大西洋,與阿根廷展開一場爭奪馬島主權的海上大戰。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為爭奪海洋霸權展開了新一輪較量。身為海軍司令員劉華清敏銳地意識到:一個人類全新世紀——海洋世紀,正大踏步地向我們走來。
在劉華清任海軍司令員期間時,他的辦公室內常年懸掛著這樣兩幅地圖。其中一幅地圖上,圍繞著中國的幾重“島鏈”,被用非常醒目的方式給標注了出來。這些“島鏈”是冷戰時期東西方軍事對抗的產物,也是橫亙在中國走向海洋強國道路上的道道鎖鏈。他常常駐足于地圖前,長久地沉思不語。他曾經在一次會議上說:“海軍戰略涉及海軍建設的頂層設計,發展有兩大問題:一是航母,一是核潛艇。這兩項裝備,不僅是為了戰,平時也是為了看,看就是威懾!”
1980年,劉華清訪美,考察參觀的最后一站是圣迭戈海軍基地的“小鷹號”航母。那一年劉華清62歲,面對幾十層樓高的航母,這個已過花甲的老人并不畏懼,一層一層爬樓,一層一層仔細參觀,他特別留意航母飛行起降的彈射與阻攔技術設備。這一次,他真切認識了“海上巨無霸”的廬山真面目,也使劉華清更加堅定了中國海軍要搞航母的決心。
1984年在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上,劉華清首次公開提出:“航空母艦總是要造的”。在此后召開的多次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上,航母問題被反復提及,他特別強調:“我們搞航空母艦的目的,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用于維護國家統一,維護海洋權益,維護世界和平。如果我們有了航空母艦,海軍的質量就將徹底發生變化,海軍的作戰能力也將有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我軍執行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
如今,我國核潛艇交接入列,國產航母研制正在加速推進,航天事業不斷創造新輝煌,國防科技工業能力水平快速提升,中國正進入一個經濟高速發展國力強大的時代。而看著祖國強盛的劉華清,也曾在回憶錄中寫道:“作為公民,我為國家和民族盡心盡力,貢獻了自己的全部才智;作為軍人,我一直在沖鋒陷陣,沒有讓軍裝沾上污點;作為下級,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將來匯報,可以不用汗顏”。作為中央領導人中最早有海洋意識的人,劉華清用一輩子的光陰,書寫了中國現代海軍的強軍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