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4%,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10432億元,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6.1%,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9.4%……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626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5%。“這是在4月、5月主要生產需求指標下滑的背景下取得的,應該說非常不容易,體現出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
政策措施顯效
今年以來,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增長放緩態勢明顯,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多發散發,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對經濟穩定運行造成了嚴重沖擊。在1—2月經濟恢復整體上好于預期的情況下,3月、4月主要經濟指標下滑明顯。
面對明顯加大的下行壓力,各地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出臺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穩住了經濟大盤,推動二季度經濟實現正增長。“二季度我國經濟克服多重壓力挑戰,主要指標止住下滑態勢,實現企穩回升。”付凌暉說。
轉型升級態勢持續。盡管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我國經濟創新引領持續增強,升級發展的態勢沒有改變。新動能實現較快增長,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0.2%,均保持較快增長。綠色轉型持續推進。上半年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增長111.2%和31.8%。
價格形勢總體穩定。我國加大市場保供穩價力度,抓好糧食和能源生產,保障了國內市場價格總體穩定。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7%,低于全年3%左右的預期目標。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漲1%,保持基本穩定。“我國價格漲幅明顯低于歐美國家8%以上的漲幅水平,有利于經濟平穩運行和民生改善。”付凌暉說。
“二季度GDP同比增長0.4%,月度經濟指標呈‘4月深度下跌、5月降幅收窄、6月企穩回升’的走勢,經濟已步入向上修復通道。”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結構上經濟修復更多依賴基建投資等逆周期力量,服務業、消費、地產投資等長期增長動能恢復偏弱偏慢。預計未來促消費增量政策可期,下半年GDP增長5%—6%左右,全年增長約4%—4.5%。
消費轉正超預期
從市場需求來看,投資、出口帶動作用明顯,居民消費持續回升。
投資方面,前5個月新開工項目數同比增長26.1%,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長23.3%。近期又新增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8000億元,創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3000億元,項目建設保障力度加大,投資關鍵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記者表示,制造業投資增速邊際回升,一方面源于終端需求邊際好轉,特別是出口保持韌性,基建投資持穩,對制造業投資產生正向拉動;另一方面則由于疫情對物流和供應鏈的擾動繼續減弱,原材料漲幅放緩,企業面臨的成本沖擊相對減小。此外,政策繼續引導金融業加大對制造業支持力度,貸款利率水平持續下降,也有利于制造業投資增速回升。
在消費方面,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消費穩步恢復,今年端午節期間市場消費明顯回暖,網絡零售增長較快,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1%,明顯好于5月的-6.7%,且當月全國電影票房比上月大幅增長1.7倍。
“消費提前轉正,大超市場預期。”溫彬對記者表示,消費之所以明顯向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消費場景繼續修復。6月疫情初步得到控制,線下接觸型服務業逐漸恢復。二是促消費政策效應發揮。一攬子穩經濟政策部署,年底前購買不超過30萬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可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這對汽車消費產生顯著提振效果。6月汽車消費同比增長13.9%,遠高于上月的-16%。三是此前疫情積壓的消費需求集中釋放。最典型的是端午節國內旅游出游人次恢復至疫情前的86.8%,旅游收入恢復至疫情前的65.6%。
不過,還應該看到的是,個別行業仍未擺脫困境,比如餐飲業,6月收入同比下降4.0%,上半年收入下降7.7%;同時,二季度以及上半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依然為負,分別下降4.6%和0.7%。“說明消費市場還需要進一步得到提振,如此才能為全年GDP實現5.5%的增長目標貢獻力量。”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記者表示。
生產回升有支撐
從需求來看,投資方面,穩投資力度持續加大,專項債發行和使用加快,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投資提速,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有望增強;消費方面,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線下消費場景漸次復蘇,加上促消費政策發力,消費有望繼續恢復;外貿方面,我國外貿進出口具有較強韌性,外貿保穩提質具有較好基礎。
從工業生產來看,隨著企業復工復產加快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卡點逐步打通,汽車、電子等重點行業帶動作用有望進一步增強,尤其是二季度疫情較重地區生產正加快恢復。上海、吉林等地企業更是鉚足了勁,加速回補前期“缺口”;上海重點企業用電量是去年同期的1倍多;山西、陜西等地,在采礦業及部分原材料行業生產較快增長等因素帶動下,經濟增速明顯高于全國水平。
接下來宏觀政策將如何發力?伍超明對記者表示,增量財政刺激可期,貨幣配合發力為主。貨幣方面,下半年需要在穩就業、穩物價和穩匯率多重目標中取得平衡,預計總基調維持穩健偏松,核心聚焦寬信用,重點通過結構性政策工具加力、穩住房地產融資和配合財政發力等來支持信用擴張,不排除繼續降準和非對稱調降5年期LPR利率的可能,但全面降息概率偏小。財政方面,預計三季度進入存量政策密集見效期,財政支出增速有望加快;增量政策工具有望出臺,方向上更多聚焦居民消費端。
“下一階段,大規模留抵退稅、專項債發行使用、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等政策效應會繼續顯現,有助于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發展。”付凌暉說。
“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家發改委綜合司司長袁達表示,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持續顯現,宏觀政策效應進一步釋放,下半年經濟有望繼續回升、運行在合理區間。(本報記者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