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駿
本報訊 亦如輪回,鄭州土地市場“2016瘋狂年”的“終點”,又回到了瘋狂的“起點”。
去年12月30日,隨著代碼為鄭政出(2016)159-161號宗地最終迎來歸屬,鄭州土地市場2016年的“招拍掛”落下帷幕。沒有任何意外,按照鄭州城改用地的“成交慣例”,三宗高容積率的城改用地均以起始價成交,所折合出的最高樓面價也僅有每平方米2000元出頭。
而在5個月前,就在這三宗土地的附近,南陽路與黃河路交叉口,這一被“老鄭州”習慣以“鄭紡機”三字代稱的區域又多了一重新含義。25.024億元,這一被鄭紡機幾代產業工人視為天文數字的價格,讓這里成為鄭州“新地王”。
萬科“已哭暈在某個角落里”?
這次網拍,“鄭紡機地王”的“鄰居”以起始價成交,所折合出的每平方米2000元的樓面價,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在網友的評論里,“‘鄭紡機’已哭暈在某個角落里”的評論也頻頻閃現。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萬科最終拿到“鄭紡機”的土地成本,會是“競得樓面價”每平方米1.39萬元的近8折左右,大約為每平方米1.1萬元。而近日成交的這三宗城改用地,“雖有前期投入,但成交價2000元的基準畢竟在那里放著呢。”他說。
業內人士分析說,綜合公開消息來看,萬科將把“鄭紡機”定位于旗下“Top1系列”(萬科普通住宅中檔次最高的一個系列),而近日成交的三宗土地從容積率來看,都是6及6.5的“超高容積率”且是“商住混搭”。“雖說檔次的差異勢必會造成差價,但鄰居賣1萬,你賣2萬5,再怎么說也會對購房者的心理造成沖擊。”
2016年最后一天,有32宗土地登場掛牌出讓
32宗,總面積共計約1281.23畝的土地(其中,住宅或兼有住宅性質的“混搭”地共21宗,約1028.38畝)在2016年最后一天登上了招拍掛系統。
去年9月,為抑制房價,鄭州市國土資源局承諾將于年底前集中供應超過6000畝的住宅用地,并于當年10月對外發布共計6500余畝的供地計劃。
昨晚,大河報記者從鄭州市國土資源局獲悉,截至去年12月31日,已完成供地6608畝,其中已成交2427畝,正在公告4181畝。同時,據初步統計,2016年鄭州共計供應住宅用地約11900畝,相當于2015年4911畝供應量的2.4倍。
附:鄭州土地市場之2016年記憶
●地王
去年1月7日,鄭州土地市場“2016首拍”即出“地王”;7月8日,“鄭紡機”讓“地王”跳出“北龍湖”;7月27-29日,經開區三天捧出仨“地王”;8月18日,“地王”重回“北龍湖”,并以每平方米近3.7萬元的樓面價力壓廣州“地王”……鄭州一年誕生十多個大大小小的“地王”。
“面粉”價格的不斷攀升,使得成品住宅價格高漲。在“鄭紡機地王”和“818地王”出現后,鄭州房產市場至少出現了數十個樓盤“捂盤跳漲”的情況,鄭州房地產價格增幅領跑全國。基于此,也直接催生了“國慶”后鄭州市密集出臺政策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
●“K2”
在“鄭紡機地王”現身前后,鄭州土地市場中出現了一個令不少開發商“聞風喪膽”的名字:“K2”。
這個秉持“管你是否已前期介入,只要有‘招拍掛’的形式存在,我就能過來參與”行事準則的地產商被“江湖人”視為“諳熟市場規則,卻不守江湖規矩”。
在鄭州土地市場“招拍掛”中屢掀波瀾的“K2”最終于12月引來鄭州本土開發商的聯合抵制。12月3日上午,據稱有15家本地房地產公司聯合城改項目涉及的村民集體維權,強烈要求“K2”離開鄭州。次日,石榴集團(K2更名后的名字)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公告,稱經過審慎評估,決定全面放棄鄭州本輪土地市場的競買參與。
“自己一身白毛,非得說別人是妖精。”對于本地開發商集體“驅逐K2”的行徑,一名業內人士這樣評價。
與此同時,“K2”在鄭州的“攪局”行為也被業內人士視為對鄭州曾經在城改項目中所使用“提前進場、定向拿地、返還成本、底價成交”這一慣用模式所發起的挑戰。雖在后續“城改用地”的招拍掛中并未再出現“攪局”情景,但“K2”在鄭州的舉動已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必將加速這一潛規則消亡的進程”的行為。
●熔斷
9月14日深夜,針對持續走高的房價,鄭州發布調控房地產政策的“鄭九條”,在其中,已在他城有過范例的“熔斷”機制現身鄭州。
根據“鄭州熔斷”的規則,在土地進行出讓時,網掛報價超過50%溢價率時,網掛報價中止,采取“限地價,競房價”等方式確定這塊土地的最終歸屬。
這一將土地乃至未來房價設定“天花板”的規則被視為限制地價的“殺手锏”。
12月15日,一塊大小只有約12畝的土地鄭政出[2016]128號(網)成為鄭州有史以來的首個“熔斷地塊”,而基于“熔斷”,這塊住宅用地所折合出的樓面價也僅僅只有“3000出頭”。12月14日,昔日“地王窩”中的兩塊土地再次出現在了“招拍掛”中,對于這兩塊放在幾個月前幾乎注定成“地王”的土地,“熔斷”機制更是直接限定了未來的房屋售價不得超過每平方米3.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