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紅(左)在幼兒園見到切措吉。
切措吉正在課堂里教孩子跳舞蹈。
天津北方網訊:“寶貝們,今天吉吉老師要教給小朋友們一首好聽的歌曲《萱花草》,先聽老師唱一遍好不好?”“好!”孩子們熱情地拍著小手,并向老師投去求知的目光。
【資料圖】
在濱海新區夢圓幼兒園小班課堂里,正在教孩子們唱歌的姑娘叫切措吉,她是來自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女孩。從步入幼兒園實習的那一天起,孩子們就親切地稱呼她“吉吉老師”,也被她溫柔開朗、能歌善舞吸引住了;下課時,孩子們都喜歡圍在吉吉老師的身旁,要她親一親、抱一抱……
切措吉在課堂上的表現看在“媽媽”陳繼紅的眼里,“陳媽媽”是天津開發區慈善協會秘書長,她是專門來幼兒園“聽課”的。看著“女兒”自信親和,受到孩子們喜愛,陳繼紅的眼角閃動著淚光。
“這是我們第一次見到她的樣子……”陳繼紅拿出一張兩年前的照片給記者看,很難想象眼前這位自信的姑娘與照片上的女孩是同一人。照片上的她,一只眼睛因傷而致殘,耽誤了10年沒能得到治療。但自從這張照片拍攝之后,一場津青兩地的救助紐帶牽上線了。
10多年前發生了什么事故讓女孩的眼睛失去了光明?這個受傷的女孩又是如何被天津開發區的志愿者發現的?天津的眼科專家、志愿者們又為女孩付出了多少?為何選擇實習時她又回到了天津?這一連串的問題,記者為您一一道來。
童年的不幸遭遇
夢想曾漸行漸遠
切措吉當老師的夢想實現了,哪怕這只是一段實習經歷,哪怕是給其他老師當助手,都能讓她滿足。特別是聽到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招呼她“吉吉老師”時,這一聲最治愈,撫平著這位藏族女孩曾經不幸的童年。
切措吉1999年出生在青海省黃南州同仁市年都乎鄉夏布浪村,這是一座藏在崇山峻嶺中的小村落。當地鄉親多以挖山開礦為業,山上總會遇到作業時被遺落的雷管。2010年,山里傳來一聲巨響,震驚了村里的鄉里鄉親,也震碎了切措吉所有的夢想。
切措吉說:“那天,我們去山上玩,就在山洞旁撿到了一個東西,我哪知道那是一枚還未引爆的雷管啊?”接下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故發生了,這枚雷管就在小姑娘的手中爆炸了。
猛烈的爆炸不僅讓切措吉手指受傷,更為嚴重的是她的右眼已血肉模糊。這些年,家人帶著她去過縣里治療,也去過省城,還去過成都,要么就是礙于當地的醫療條件有限,無法實施眼科手術;要么就是礙于昂貴的醫藥費,讓小姑娘一家人望而卻步。一來二去,切措吉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不得不接受右眼失明的現實。
“自從受傷之后,我就不敢照鏡子了,不敢看鏡子里的自己;也不敢抬頭看人,害怕看到別人異樣的眼神。”切措吉說。因為眼疾,她長時間把自己封閉起來,自卑、不愛說話,不敢有夢想。隨著成長,切措吉的右眼變得畸形,眼球越發突出,視力逐漸歸零,這對一個花季女孩來說成了心底難以言說的痛。比起對容貌和視力的痛,更嚴重的問題是受傷的眼睛總是疼痛難忍,甚至會牽扯到腦袋跟著一起痛。
面對疼痛,切措吉唯一的應對辦法就是“忍”,用她的話說:忍過去就不痛了。2020年是她的高考之年,繁重的課業壓力讓女孩喘不過氣來。越是學習緊張,眼睛就越痛,但她依舊忍著很少跟父母說。
“我家經濟狀況不寬裕,這些年為了治眼病花了不少錢。我不愿意讓家里人為我再發愁、再花錢了。”切措吉很懂事,她這樣說。
高考結束后,面臨著填報大學志愿的問題:切措吉本想填報一所師范類院校,希望有朝一日能站上講臺,但她知道自己的形象肯定無法過關,不得不悄悄地把夢想埋藏起來,填報了一所距離她家700公里外的專科院校,學習機電工程專業,并有幸被錄取了。
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切措吉又陷入了新的焦慮——大學學費該如何解決呢?于是,就在高考結束后的那個暑假,她在家附近的飯館當起了服務員,期盼利用假期為自己掙些學費。
故事講到這里,您一定會為切措吉的童年感到惋惜,當一個個不幸疊加在一起時,小姑娘的夢想在哪里?她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呢?
天津是她夢想
重新燃起的地方
切措吉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若不是當時選擇打工攢學費,若不是走進這家餐廳做服務員,若不是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今天的切措吉或許還會悶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郁郁寡歡,獨自徘徊。
2020年夏天,天津開發區慈善協會在青海省黃南州開展愛心公益行活動。8月25日這天,志愿者一行人忙完工作后,準備前往機場返津。眼看著臨近中午,他們來到隆務河邊的一家露天餐廳,計劃著吃了便飯再趕路。您說巧不巧?就在這家餐廳里,他們見到了正在忙碌的服務員切措吉。
“那天中午,店里來了幾位客人,我忙著給叔叔阿姨們倒茶。這時一位叔叔就問我的眼睛怎么了?”切措吉將自己的不幸遭遇一五一十地說了,關心她的那位叔叔正是天津開發區慈善協會會長李海波。
“他說他是天津人,可以幫我找天津的眼科專家問一問。”想起那一刻,切措吉很是激動,“那時我就在想,遇到天津的好心人,治療我的眼睛就有希望了!”
李海波立即將女孩眼睛的照片傳給了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濱海醫院眼科醫生王偉娟主任,隨著照片附帶了一個問題——“王主任,您看小姑娘的眼睛能不能治好?”很快,他收到了一條并不樂觀的回復:“要認真檢查才能知道,如果眼睛組織沒有破壞,也許還有希望;但受傷至今已經這么長時間了,不能確定。”
就在這時,姑娘手捧著一條哈達來到李海波的面前,那一刻,李海波和同事們深感責任在肩。李海波加了切措吉的微信,留下了她的電話號碼,并答應女孩:哪怕有一線希望,我也會通知你。從那天起,切措吉時時刻刻都盼望著天津叔叔的來電。
回到天津,李海波翻看著切措吉的朋友圈,他發現女孩的每一張照片都只露半張臉,刻意將自己受傷的眼睛避開。20歲的姑娘最愛美,她要有自己的未來,不能讓這份遺憾一直停留在她姣好的臉上。接下來,一個個面向切措吉的救助開始了:
2020年12月18日,陳繼紅和王偉娟攜帶著檢查儀器,又一次踏上了前往青海的旅途。這一次她們專門為切措吉而來,在仔細檢查過后,王偉娟告訴切措吉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
歷經十年的拖延,受傷眼睛的眼組織已經壞死,沒有復明的可能了,而且它一旦發生逆行感染,很可能危及生命。“當時她的眼球前凸,鼓得很嚴重,炎癥水腫還存在破裂而造成顱內感染的危險,會危及生命的。通過與她的家人商量,我們決定為她做右眼球摘除手術。”王偉娟告訴記者,出于支撐眼眶和美觀的考慮,醫生考慮給切措吉植入義眼。
對于“壞消息”,一家人早有心理準備,而對于植入義眼這條“好消息”,一家人又陷入了所花費用的焦慮中。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一場愛心捐助正在津城、濱城展開,一筆筆善款匯聚起來,湊齊了藏族女孩切措吉的手術費。一個月后,女孩和父親第一次來到了天津。
2021年1月20日,王偉娟主任為切措吉做著手術;手術室外,一聲聲鼓勵、問候、牽掛接踵而至。幾個小時后,李海波的微信里收到一條消息,短短四個字足可以讓所有人為之歡呼——“手術成功”!切措吉還記得當年的元宵節是在陳繼紅媽媽家度過的,她第一次嘗到了天津元宵,那甜滋滋的味道恰恰符合她當時的心情。
元宵節過后,她又一次走進手術室安裝義眼,雖然術后眼皮還有些腫脹,眼睛沒有完全睜開,但這已經完全不同于隆務河畔餐廳那個怯生生、身陷自卑的女孩了!切措吉從鏡子里看到了自己,她笑了,笑著笑著就哭了,她仿佛看到了自己10年前的模樣,看到了本該屬于自己的模樣。
站上講臺
圓了當老師的夢
手術一年多后,切措吉又回到了天津,回到了這個讓她的夢想重新燃起的地方,并且走進了幼兒園做了一位實習助教。
“陳媽媽,您來了。”切措吉看到陳繼紅來到幼兒園“聽課”很激動,“母女”二人給了彼此一個擁抱。陳繼紅關切地詢問著“女兒”吃得慣天津的餐食嗎?住得好嗎?適應現在的實習環境嗎?切措吉一一回答:“特別好,園長為我準備了全套生活用品,給我安排了宿舍;平時和孩子們一起吃飯,我最喜歡吃西紅柿炒雞蛋,真是美味!”
切措吉是青海柴達木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暑假過后就將開啟大三學年。按照學校的安排,即將到來的新學期,同學們要開展實習課程。學習工業過程自動化專業的她,本應該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工廠去實習;她卻來到了相隔1700多公里的天津市,走進了一所幼兒園。
“因為我的視力問題,老師擔心我在工廠實習時會遇到危險,于是就批準我自己找實習單位。”切措吉解釋道。就在此時,她想到了遠在天津的陳媽媽,就把自己的情況述說給陳媽媽,希望陳媽媽幫忙想想辦法。放下電話后,陳繼紅回想起一段對話。
兩年前,也是夏天,在青海同仁隆務河畔,陳繼紅拉著切措吉的手問:“你的人生規劃是什么?想從事哪個行業?”女孩有些靦腆,思考了好久說:“我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眼科醫生,能把我的眼疾治好;我還希望做一名老師,教給孩子們知識。但遺憾的是,因為這只眼睛,這兩個愿望都與我擦肩而過了……”
兩年后,再次接到切措吉的求助,陳繼紅就著手聯系。第一個電話打給了濱海新區夢圓幼兒園園長江帆,希望給切措吉圓一個教師夢,哪怕只有短短的半年也好。
“我看到您的朋友圈里寫過這個小姑娘的故事。我給她做個面試,如果條件符合,就讓她來我們幼兒園做一名實習助教。”江帆回復說。這時一段視頻傳來,江帆在視頻中看到了這位性格開朗、能歌善舞、頗有親和力的姑娘……
切措吉來津生活半個月了,她要感謝的人很多,是江帆園長為她提供了實習機會,并準備了被褥、蚊帳等全套生活用品,讓她猶如回家一般。是陳繼紅“媽媽”一直牽掛著她,并牽線讓她能夠站上講臺,教孩子們唱歌跳舞。是李海波會長忙前忙后幫助她順利來到天津,是王偉娟主任的精湛醫術解除了她長達10年的病痛,是天津市民的傾囊相助,讓她這位普普通通的姑娘重燃夢想。
這一切完全是巧合嗎?深入采訪后我們發現并不是,這源于天津與青海黃南州東西部結對幫扶工作深入開展;這源于天津開發區慈善協會的志愿者在受援助地區走得多、沉得深,才能在崇山峻嶺中發現這位心中有夢的姑娘;這源于小姑娘對自己從不拋棄、從未放棄,才進而找回自信、綻放笑容,有了這次重回天津的機會,回到她夢想重燃的地方。(津云新聞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