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居民樓的外墻被雨水浸濕。 (資料圖)
經過協調,居民達成一致,最終得以修繕。
(資料圖片)
徐曉嫻(右)接待反映社區問題的群眾。
天津北方網訊:“咱鄰居之間有誤會,是要把漏水點找到,把問題解決,對嗎?”一大清早,徐曉嫻剛走進工作室,就迎來了上門“告狀”的王大爺。她給大爺遞上一瓶礦泉水,耐心地回顧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大爺喝了口水,逐漸平復了心情,聽著徐曉嫻掰開揉碎地分析。
徐曉嫻身兼數職,既是河東區二號橋街道福東北里社區的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同時也是一位人民調解員,還是河東區首個個人調解品牌“曉嫻人民調解工作室”的負責人。她先后獲得“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天津市人民滿意十大人民調解員”等榮譽稱號。
徐曉嫻調解群眾矛盾,的確有一種春風化雨般的魅力。講起法律,那部與百姓生活貼近的《民法典》爛熟于胸,那一刻她像法官;說起道理,她設身處地替居民著想,話語發自肺腑,是居民身邊的貼心人。
鄰里小問題 莫釀大矛盾
一早找到徐曉嫻評理的王大爺遇到了一件煩心事,自家廚房屋頂上的下水管時常滲水,雖不嚴重但的確影響生活,用王大爺的話說,“冷不丁會被屋頂上的水滴‘砸’一下”。大爺敲過樓上鄰居的房門,但一直都沒有打開,于是就來到居委會反映問題。
“我等了一個星期了,漏水問題還沒解決,再耗下去,我就去法院告他(鄰居)了?!蓖醮鬆斢行┘印?/p>
鄰里糾紛既傷和氣,又耗時費力。在徐曉嫻看來,人民調解工作能夠化解矛盾、解決問題,這種“非訴訟”糾紛處理方式很適用。
一周前,徐曉嫻就已登門查看過了,屋頂上的下水管確有滲水現象,滲水一定是從樓上流下來的。她沿著樓梯一戶戶排查,大多人家都已對管道進行了獨立下水改造,唯一使用主管道的只有王大爺樓上的這戶人家了。到了這一步,她心里有譜了。
徐曉嫻找到房主的電話,對方卻一直推脫:“那房子一直空著,我不在那里居住,根本不用水,怎么可能是我家的事呢?”徐曉嫻接過話:“現在是在排查,您打開房門咱實地看一看,如果不是您家的原因,咱再找其他的漏水點。”這時,對方不耐煩了,“我在外地出差,等我回家再說吧?!?/p>
別說受滲水影響的大爺火冒三丈,這邊負責調解工作的徐曉嫻也氣得夠嗆。但當她再次撥通對方電話時,依然心平氣和地說:“我們排查過其他住戶,只有您一戶人家使用下水主管道,有可能是主管道堵塞造成接口滲漏,而且這種情況已經影響到樓下居民的正常生活了。您必須重視,這可不是小事。若是講到法律,《民法典》相關法條寫得很清楚,您有義務配合?!?/p>
這件事難解決嗎?其實并不難。只要樓上的居民配合,經過專業的施工隊疏通、修繕,很快就能解決。此時矛盾的焦點已從滲水過渡到鄰里糾紛,徐曉嫻及時發現了這一苗頭,她必須把解決問題拉回到正途上。
大爺離開居委會前撂下一個態度:“只要能及時修補漏洞,我既不要賠償,也不會追責;如果他依舊是這個態度,我非拽他去法院說道說道?!贝鬆數膽B度恰恰是徐曉嫻工作的抓手,她在接下來的溝通中向樓上的業主重申了法律的規定,也表達了鄰居的態度,“聽您講話,您是位通情達理的鄰居。咱務必盡快把問題解決了,隱患消除了,您也安心。”徐曉嫻等來了一個明確的答復,樓上業主周末就回來修水管。
一人在調解 眾人獻良策
在福東北里傳播著這樣一句話:一人在調解、眾人獻良策。這里的“眾人”包括9名老黨員組成的“紅色調解”志愿者團隊,包括社區里的法律工作者,還包括廣大居民群眾。
“紅色調解”志愿者魏全芹在日常巡視中發現,有一棟樓的半面墻都有水浸過的痕跡,于是及時把問題上報給了居委會,接下來就是排查問題的根源。表面上看,浸濕處中間有一根雨水管,難道是它出了問題?經排查,基本排除了外沿雨水管滲漏問題。難道是下雨天,這面墻更容易被雨水“光顧”?徐曉嫻特意在下雨天去觀察,結果當然也不是。經過多輪排查后發現了問題:在樓頂處,排水口附近有一道“傷口”,下雨天時,一部分雨水順著管道排走,還有一部分就進入了墻體,浸濕了外墻。
該小區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修建的,沒有維修基金,因此修繕工作需要涉及業主公攤費用。徐曉嫻特意咨詢了報價,整體費用約3000元,平均每一戶需要花500多元。這時分歧就出現了,有的住戶極力贊成修繕,有的家庭因為準備賣房而無心打理,有的家庭不想參與,還有的家庭是租戶需要聯系房主。因為意見不統一,鄰里間很容易產生相互抱怨。
就在此時,社區書記徐曉嫻成了人民調解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清修繕的必要性。比如對準備賣房的那戶人家,徐曉嫻說:“您把房子修好了,是不是能賣個好價錢?如果把漏水的房子賣給人家,人家會不會反過來告您欺騙呢?”對于向徐曉嫻要法理依據的居民,她拿出了《民法典》,針對這一情況逐條梳理,最終將這一困擾群眾的問題解決了。
“我們堅信法律是化解矛盾最有效的手段。法律作為約束行為的準繩,為最終調解成功提供了重要依據。有的居民起初不配合,根本原因是缺乏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并沒有認識到不參與維修的行為是違法的?!毙鞎詪菇忉屨f,“調解不是簡單地‘和稀泥’,而是講法講理?!?/p>
78歲的社區居民王書哲是黨齡超過50年的老黨員、老戰士,也是熟悉社情民情的“紅色調解”志愿者。他在這個社區居住26年了,親眼見證著社區從之前的雜亂無章到如今的井井有條,而且社區居民交往越來越和善,處理問題也越來越講法。
“有一棟樓,2層居住著兩戶高齡老人,為了方便他們下樓,需要在樓梯間安設扶手。”王書哲說,“通過和徐書記一起學法,我們意識到這件小事需要征求其他居民的同意,這是法律規定的,畢竟安裝扶手要在其他業主家的外墻上打眼?!蓖鯐芨鞎浺黄鸢ぜ野糇咴L,做好宣講并不斷征求意見。鄰居們愉快地答應了,老人們出門方便、安全了,“兩好變一好”,鄰里之間更加和睦。
徐曉嫻介紹:“‘曉嫻’只是個品牌,我的調解工作之所以能有效開展,離不開老黨員志愿者,也離不開兩名從事法律工作的居民。這些志愿者經常走樓串戶,主動到居民家中拉家常、敘家事,把群眾關切的問題及時收集上來。”調解工作室開在小區院里,同時建立“周四法律咨詢日”,邀請律師義務坐班,為社區居民及時解決家中涉法難題。截至今年上半年,徐曉嫻和她的團隊共開展矛盾糾紛排查256次,成功調解矛盾糾紛32件,涉案金額近1.5萬元。
扎根群眾間 矛盾早化解
人民調解是我們國家獨創的化解矛盾、消除紛爭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具有扎根基層、分布廣泛、方便快捷、不傷感情等特點,深受群眾歡迎,這樣的調解制度是載入憲法的。
翻開徐曉嫻的調解檔案,里面記錄的事真是五花八門,仔細梳理后發現都是瑣事。比如,鄰居在單元入口處加設了一扇防盜門,有人覺得這樣安全,有人覺得這樣礙事,為此鄰里間為這道門產生了矛盾。再比如,夫妻間有了隔閡,既非一方出軌又非感情破裂,根本原因就是妻子嫌丈夫平日太懶。還比如,一戶居民遇到舊房拆遷,因拆遷款金額的分配問題而與母親產生了分歧,進而引發家庭矛盾等。
“這些問題都要推到法院去解決嗎?大多數鄰里糾紛、家庭矛盾其實爭的就是一口氣,給居民順順氣,把問題掰開揉碎地講清楚,也就解決了?!毙鞎詪怪噶酥敢慌缘摹度嗣裾{解協議書》說:“不到關鍵時刻,它派不上用場?!庇种噶酥敢慌缘摹睹穹ǖ洹氛f:“關鍵時刻,就靠它給老百姓化解難題了?!?/p>
一晃做人民調解員已經10年了,徐曉嫻把這套工作經驗從河東區寧月花園社區搬到了福東北里社區。特別是做社區黨委書記以后,她將人民調解工作作為有力抓手,推動社區建設。
10年里,哪一個瞬間最讓徐曉嫻難忘?她說:“當年我剛入職,在我們街道辦門口遇到了一位社區居民……”
居民到街道要干啥?一細打聽,徐曉嫻得知這位居民因為和兒媳就育兒問題產生了分歧,老人家說兒媳好幾天沒給剛出生的小孫子喂蘋果水了,兒媳說孩子這么小,靠母乳喂養營養足夠了。這只是起因,之后產生的一系列矛盾由此展開。
“當時我就說了句,您小時候也沒喝蘋果水啊,別替年輕人操心了。”徐曉嫻如此回復道,而接下來就沒有再跟蹤、再回訪。兩年后,在一次戶籍檔案整理中,徐曉嫻發現這戶人家兒子與兒媳離婚了,至于什么原因導致夫妻分手,當年的蘋果水是不是“導火索”之一,徐曉嫻不得而知,而再追問也毫無意義。
“假如當時我及時發現這一問題,及時介入,把一家人的心情都紓解開,會不會至今一家人和睦呢?”這事就成了徐曉嫻總裝著的一大心結。
無論是做社區工作,還是做人民調解工作,最大的法寶是什么?徐曉嫻脫口而出:扎根群眾。“我在此前的社區工作了9年,幾乎了解每一位居民的情況,他是干什么工作的、住幾號樓,甚至連他父母住在哪兒、親戚住在哪兒,我都知道?!毙鞎詪拐f,“只有來自基層,熟悉社區居民,用咱老百姓最樸素的視角去解決矛盾、化解糾紛、解決問題,才能更具人文關懷?!保ń蛟菩侣劸庉媱⒎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