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社區居民在“螞蟻工坊”工作室組裝電動自行車線束。
(資料圖片)
天津北方網訊:“這個活兒看著挺簡單,我能來試試嗎?”昨天下午,北辰區青(廣)源街盛福園社區的幾名居民來到位于居委會三樓的“螞蟻工坊”工作室,詢問有沒有適合自己的手工活。原來,從7月中旬開始,盛福園搭建了“螞蟻工坊”靈活增收平臺,為社區內就業困難、經濟困難的居民提供一些簡單的“零活兒”,幫助他們補貼家用,解決實際困難。
幫扶助困,創新平臺
2020年7月開園入住的盛福園,是本市目前最大的公租房社區,低收入、患重病等困難家庭居多。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胡永泉介紹,社區規劃戶數為3736戶,目前低保戶有499戶、744人。此外,工作人員在入戶過程中了解到,社區普遍存在中青年因照顧患病的老人、孩子而無法外出工作,導致家庭經濟壓力較大的情況,還有很多老人因長期服藥、退休金較低,導致生活條件較差。
“從去年開始,我們就想能不能在社區成立一個幫困難群體增加收入的平臺。”胡永泉說。今年6月,為幫助低收入居民增收,改善居民生活狀況,社區將籌備靈活增收平臺一事提上了日程。
聯系哪些廠家?居民能做哪些工作?一個月內,胡永泉通過多方聯系,實地探訪西青區、北辰區、武清區多家企業,尋找合適的企業和適合居民靈活就業的工作。“這些手工活應該具備上手操作簡單、便于運輸、價格合適等特點。”胡永泉想的是,太專業的,居民做不來;太重太沉的東西,運輸不方便。
7月中旬,社區與本市一家電動自行車線束企業成功對接,企業將一部分簡單的線束組裝任務分派給社區,并安排專人負責培訓、收發材料與成品等工作。居委會在社區發布通知,招募有意愿的低收入困難居民統一參加廠家培訓。靈活增收平臺被命名為“螞蟻工坊”工作室,胡永泉說,希望困難居民能像螞蟻一樣勤勞、團結,用雙手一點一點地改變自己的生活。
上手容易,時間靈活
“我做的這個活兒不麻煩,很簡單,利用空閑時間做活兒,既能照顧家,還能賺個買菜錢。”昨天下午,記者在“螞蟻工坊”工作室采訪時,居民李阿姨一邊干活一邊說。
記者看到,工作室的面積不大,在幾張辦公桌拼成的大桌子上,電動自行車線束半成品、接線器和插線器等元器件擺成了小山。“紅色線插在這里,綠色線插在那里……”廠家技術指導王翠正手把手地教社區居民如何插線,“阿姨們只需將不同顏色的線頭,按正確的順序插進接線器里就好。”王翠告訴記者,這是目前所有手工活里最難的一項,做完一根線能賺0.4元,如果技術熟練,一天賺四五十元沒問題。
“我第一次學完就做好了50根,熟練之后就不難了。”正在干活的居民孫阿姨接過話,“你看我現在做的這個,價格便宜點兒,做一根線給4分錢,但是最簡單。”只見她將一個黑色的塑料帽擰到線束一端,再用絕緣膠布將另一端的接口仔細纏住,一根線就做完了。不一會兒,孫阿姨就完成了10根線束的制作。
據了解,由于“螞蟻工坊”工作室具有工作時間地點靈活、多勞多得、隨干隨止等特點,吸引了很多社區居民報名參加。截至目前,“螞蟻工坊”微信群有200余名居民,經常參加活動的居民有30余名。
居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可領活至家中作業,也可在工作室集中作業,在增收的同時結交新朋友,促進社區鄰里和諧。孫阿姨說,她兩年前剛搬到盛福園,來工作室一邊干活一邊聊天,認識了很多新鄰居、新朋友。
多勞多得,補貼家用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有一名居民始終面帶微笑和王翠學習如何插線。“我第一次學做這個線,還需要多做幾次才能熟練。”45歲的付玉霞一邊說,一邊認真地完成著手中的工作。
“我很喜歡來這里,孩子大了,我出來做點活兒,可以補貼些家用。”付玉霞的兒子今年17歲,學習成績優秀,“按現在的水平,明年高考應該能考個重點本科。”兒子患有先天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為了給孩子治病,作為單身母親的付玉霞已經花費了幾十萬元。“我父親在世的時候,幫我照顧孩子,我也能安心上班。”后來,付玉霞的父親去世,她只能辭職在家照顧孩子。屋漏偏逢連夜雨,付玉霞意外摔傷后造成殘疾,母子二人此后一直靠低保生活。
得知社區成立了“螞蟻工坊”工作室,付玉霞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可以在工作室干活,也能帶回家干,照顧孩子、掙錢兩不誤。”她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干點兒活,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這讓她特別開心。
“掌握一技之長是實現困難居民掘富源、斬貧根的關鍵所在。送技能、助就業是‘螞蟻工坊’工作室的根本目標,通過增強居民的自身‘造血’功能,幫他們重拾生活信心,這就是社區做這件事的初衷。”胡永泉說。
據了解,盛福園社區計劃對接更多愛心企業,豐富“螞蟻工坊”工作室的手工活種類,擴大居民受助面。“歡迎廣大愛心企業與我們聯系,給更多困難居民提供增加收入的渠道。”胡永泉表示。(津云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