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市公安局昨日舉辦“致敬公安英雄”英模事跡云講述活動。這些英模中,有心系百姓、扶危濟困的愛民模范,有出生入死、打擊犯罪的刑偵尖刀,有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技術骨干,有扎根一線、甘于平凡的無名英雄……平凡又不凡的警察故事,引導鼓勵著全體民警時刻牢記使命、盡職盡責,護衛百姓平安,守好人間煙火。
身患絕癥?依然堅守使命
今年5月25日,全國公安系統英雄模范立功集體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一名本該在現場享受這份榮耀的民警,卻只能躺在醫院的病房里。他就是公安靜海分局的劉軍——一名身患絕癥卻不肯放棄使命的人民警察。
(相關資料圖)
劉軍從警28年,是刑偵戰線出名的“拼命三郎”。一次,一男子因家庭糾紛持刀脅持自己的妻子,劉軍趕到現場時,人質的右腿已被扎出貫穿傷,血流不止。劉軍一面讓同事疏散群眾,一面緩步靠近男子嘗試溝通,但男子并不理會,只是不停嘶吼。劉軍沒有放棄,一邊勸解一邊繼續靠近。當兩人只有一臂之遙時,劉軍對該男子說:“把她殺了,你媽怎么辦?你就看著老人家這么大歲數在旁邊哭?”男子聽后,不由轉頭看向人群中的母親……就在這一瞬間,劉軍發力沖了上去,扭住男子持刀的手腕,將其死死按倒在地。局面被控制住后,劉軍才發現自己的胳膊被刀割開了一道六七厘米長的傷口。
這樣的驚險場面,劉軍在刑警生涯中經歷過很多很多。在他帶隊破獲一起又一起案件時,誰也沒有想到,他自己的天空卻悄然出現了一片陰霾。
2017年,早就出現腹痛甚至便血情況的劉軍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并伴肝轉移。此后5年中,他先后經歷了5次手術、32次化療、9次放療。每一次治療結束不久,他都會以驚人的毅力和積極樂觀的心態重新回到公安一線,繼續為偵破案件、護衛平安而奮戰。
深入社區?管好雞毛蒜皮
在河東區文華里社區,近2000戶居民沒有不認識大桑的。大桑名叫桑自強,是文華里的社區民警。他每天操心著群眾的家長里短、雞毛蒜皮,譜寫著充滿煙火氣的警察故事。
女子小劉曾因聚眾斗毆被判刑,刑滿釋放后到社區居委會辦理手續。小劉的父母離異多年,再婚后的父親并不想接納她。了解到小劉的情況后,桑自強一陣陣心疼。眼前這個瘦小的姑娘分明還是個孩子,如果她再次走入歧途,那這一輩子可就真毀了。“把這孩子交給我吧。”桑自強先是自掏腰包安排她住進社區附近的一家日租旅店,然后每天從派出所食堂多打一份飯給她,后來又幫她找了一份包吃包住、月薪3000元的飯店服務員工作。上班第一天,桑自強把一部手機遞到小劉手里:“這里存了我的電話,有事就打給我。你得答應我一件事:好好上班!”拿著手機,小劉的眼淚再也忍不住:“桑伯伯,有您在,我就有家了!往后的路,我一定好好走。”現在小劉已經結婚生子,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桑自強從心里替她高興。
社區里有一戶特困家庭,父親因病長年臥床,只有養子小牛在身邊照顧。由于多種原因,小牛沒有戶口也沒有身份證,連工作都找不著,只能四處打零工。桑自強了解父子倆的情況后,向所領導做了匯報,決定幫小牛解決戶籍問題。他想盡辦法尋找證人,并幫小牛測試骨齡、查詢信息、與上級主管部門溝通,尋找解決辦法,終于成功幫小牛落了戶口。填寫生日時,小牛堅持要填1月10日:“1月10日是警察節,我一輩子都會記得警察對我的好。”
技術攻堅?解開生命密碼
DNA又被稱為生命密碼,天津公安刑偵總隊十三支隊二大隊就是一支專門破解生命密碼的隊伍。近年來,他們一次次用優異的成績彰顯著天津公安的戰斗力。
2020年,公安部組織開展“云劍”命案積案攻堅行動,一份份塵封已久的DNA證據再一次擺上案頭。十三支隊二大隊成功運用DNA技術,協助破獲30余起積案。正是在DNA鑒定和其他刑事技術的強力支撐下,本市保持著連續七年命案全破的優異戰績。
DNA鑒定工作并不只有冰冷的實驗室和數據,它還關乎人世間最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2021年,公安部開展以查找被拐失蹤兒童為主要內容的“團圓行動”。每當有DNA樣本送來,民警一刻也不敢耽誤,迅速將其錄入系統。他們深知,信息早一分鐘錄入系統,離散的親情就可能早一刻團聚。
1993年,貴州六盤水吳姓夫婦的5歲兒子被人拐賣。為了尋找孩子,夫妻倆去過很多地方,但孩子一直沒有找到。2021年7月,這對夫婦收到來自天津的消息。公安和平分局在辦理一起刑事案件時,發現涉案人員陳某從小被拐賣,缺少關愛的他早早步入社會并誤入歧途。經本人同意,警方采集了陳某的DNA樣本并錄入數據庫,發現其與貴州吳姓夫婦的尋親血樣親權指數極高。經復核,認定了雙方的血緣關系。陳某的父母欣喜若狂,很快趕到天津。當陳某時隔28年再次喊出“爸、媽”時,現場所有人都潸然淚下。
在此次“團圓行動”中,經過DNA鑒定民警和全市警方的共同努力,共找回被拐走失兒童172名,協助外省找回兒童23名,一個又一個離散的家庭重新團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DNA鑒定民警在崗位上默默地工作著,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的付出,但那一樁樁昭雪的冤屈、那一段段團圓的親情,卻記住了他們的功績與奉獻。(津云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