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
天津北方網訊: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文明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讓很多沉睡的文化瑰寶也插上數字翅膀,煥發了新時代生機與活力。29日下午,在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論壇上,來自高校、博物館、互聯網平臺等的業內“大咖”們,圍繞“各美其美:網絡文明傳承發展”“美人之美:網絡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網絡文明開放包容”三個篇章,進行了主題演講。
用高科技手段保護敦煌,以新發展理念傳承文化,這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帶來的主題演講。“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有壁畫洞窟492個,可以說,科技、音樂、舞蹈、醫學、天文等各類內容您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精妙絕倫。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們所提出用數字化技術把文化遺產永久記錄下來。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做了將近30年的數字化,完成了278個洞窟數據采集,164個洞窟圖像處理,還有彩塑三維重建等,也有一批非常珍貴的歷史檔案底片,特別是有些畫面現在已經看不見了。”
“網絡文明如果要進行傳播的話,首先需要把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數字化后,它的成果可應用在不同領域。”俞天秀解釋道,2016年,我們把30個洞窟的高精度數據“曬”到網上,免費向全世界網民展示,在文博領域,數量如此巨大、精度如此高的數據公開,全球尚屬首次。同時,敦煌研究院還開設融媒體平臺,粉絲目前已達80多萬,并與騰訊合作開發“云游敦煌”小程序,其創意獲得眾多網友好評,瀏覽量超過8億人次。
隨后,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張曉龍走上講臺,作為一個中國禮儀文化傳承者、踐行者,他帶來《以中華禮儀之美?兼美網絡文明》的主題演講。“禮儀關乎人格,關乎國格,沒有國界之分,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兒女最好的對外交流名片。在新時代傳承弘揚好中華新禮儀文化,更對網絡文明的傳承發展有著無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津云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