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天津北方網訊: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何變身成郁郁蔥蔥的綠洲?是什么樣的“黑科技”可以點沙成土?近日,一場全國20余家科普場館聯動參與的“綠洲課堂”云端開講。在此次活動分會場之一的天津科技館,30余名本市中小學生現場連線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試驗基地,開啟了一場“沙土大PK”的科學探索。在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及其科研團隊的帶領下,孩子們漸漸揭開沙漠向土壤轉化的“神秘面紗”。而天津科技館特別為孩子準備的科普賦能“雙減”活動不止于此。
“同學們好,大家知道我現在的位置嗎?這里是內蒙古的烏蘭布和沙漠,也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直播活動中,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試驗基地的科技工作者以云游科研基地的方式,帶領全國小朋友走近沙漠,看看基地中科研專家們的工作、生活場景。同時,科技工作者拋出問題:植物在沙漠中扎根生長是否能起到保護沙土的作用呢?考沙、沙土、泥土在形態、滲水、儲水能力等方面有何區別?孩子們通過“沙土大PK”“固沙試驗”“沙改土”等實驗,親手探尋沙漠變綠洲背后的奧秘。大家還與科技工作者進行線上互動,圍繞沙漠土壤化、沙改土具備的土壤特性等展開討論,“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被瞬間激發。
天津科技館規拓部部長王靜介紹,科技館將繼續發揮科普陣地作用,根據中小學生身心特點,以優秀的科普資源、有趣的科普活動等,為少年兒童搭建高質量的科學探究營地,打造更多適合不同年齡段的跨學科、綜合性科技實踐課程,切實助力“雙減”政策落地見效。(津云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