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即日起,海河今聲工作室開設“身邊的感動-愛崗敬業天津人”專題,通過講述日常生活中百姓身邊的感人故事,體現廣大群眾在奮斗圓夢、愛崗敬業、追求卓越、團結互助、向上向善、誠實守信等方面的不懈追求,多角度、立體化展示中國人、天津人的良好形象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郭秀東一絲不茍,細致鍛造
暑熱漸褪,微風送爽,天津工務段天津綜合車間工廠大院兒卻依舊悶得像個蒸籠。“獨孤老鐵”老郭呼扇著被汗水黏在身上的長袖工作服,從一間掛著“鍛造”牌子的廠房里走出來,擦去額頭上豆大的汗珠。老郭名叫郭秀東,今年56歲,是天津工務段天津綜合車間的一名鍛工,負責把鐵路線路施工剩下來的鋼軌頭、邊角廢料收集起來,鍛造成工務人上線作業時最稱手的工具。去年,老郭的師兄退休后,老郭就成了天津工務段唯一一名持證的“老鐵匠”,大家伙就開玩笑般給他起了個綽號——“獨孤老鐵”。
郭秀東在緊張工作中
進入9月,天津工務段即將迎來暑運后的集中維修工作,這可忙壞了老郭,他要為京滬、津山、津霸、津薊等沿線20余個車間的128個工區趕制各類作業工具。“以前,工務段用的檢修工具都是我們一錘一錘手工打造的。”老郭告訴記者,他與廢舊鋼材、高溫熔爐打了一輩子交道,隨著鐵路建設“換擋提速”,鍛造工藝也改為自動生產線制造,“尤其是最近十來年,生產工具逐漸改成批量生產,可免不了偶爾差個一件半件,每到這個時候,就輪到我上場‘補漏’了。”記者在現場看到,鍛造廠房大約有七八十平方米,三臺兩人來高的空氣錘并排立在窗邊,正對大門的角落里有個形似巨型烤箱的鍛造爐,兩臺直徑一米左右的大功率風扇對著鍛造爐周圍吹著強勁的風。廠房最里側墻根下,密密麻麻地掛著許多像老式煤夾子一樣的鐵制工具。
郭秀東查看鍛造完成的工具
“這些都是我們鍛造時用的家伙。”老郭說著挑了其中一把,一邊戴好耳罩、護目鏡和手套,一邊招呼徒弟侯水生準備開工。小侯遵照師傅的指令拎起工具,按下鍛造爐旁的按鈕,灼熱的空氣漸漸升騰,照得人臉皮發緊,此時儀表上爐內溫度顯示為1050℃。小侯額頭上很快冒出一層細密的汗珠,他攥緊手中的工具,夾住鐵疙瘩一端放在空氣錘的臺面上。這時,老郭接過徒弟遞來的工具,在一起一落間靈活翻動著黝黑結實的手腕,原本小磚頭似的鐵疙瘩翻著身漸漸就變成了纖長有力的鐵棍。空氣錘停了下來,老郭夾起剛打造的半成品,放在不遠處的地上。“你記住,鍛工不僅是‘力氣活’,也是‘繡花活’!咱們手工打造的工具和流水線生產出來的不一樣,更有人情味,更有靈魂。”老郭指著旁邊擺放的幾堆已經鍛造好的工具對小侯說,“從前我的師傅告訴我,自打有了這間廠房,工友們上線作業用的工具就是我們這兒自己打,從沒在外面買過,好多也買不著,這些‘廢鐵疙瘩’在我們手里,就變成‘金疙瘩’了!”
郭秀東為徒弟演示技藝,傳承“絕活兒”
車間黨支部書記劉彥介紹,鍛工在鐵路行業是非常冷門的工種,哪怕在作業全都依靠人力、工具都依靠鍛工打造的年代,全段最多也只有4名鍛工。隨著鐵路不斷發展進步,人力作業逐漸被更先進高效的機械化作業取代,對傳統工具的需求大大降低,鍛工也越來越少。同事們經常對老郭說,他這門手藝,算得上是鐵路行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啥的咱不懂,但我還有4年就退休了,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用這點兒時間再教出兩個好徒弟,不能讓這門‘絕活兒’在自己手里斷了代!”老郭說著,露出了憨憨的笑。“鐺鐺”的打鐵聲,是對工匠技藝的傳承,更是工匠精神的延續,老郭說,他要手把手教徒弟做好每一道工序,把鐵路“老鐵匠”這門手藝永遠傳下去。
策劃統籌 馬庚申 稿件 李楊 圖片 李佳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