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在天津臨港海關的監管下,中國石油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出口的一批管線管在天津臨港港務碼頭順利裝船,搭乘“藍妹妹”號貨輪駛往非洲貝寧共和國科托努港(上圖)。
據了解,這些管道將用于尼貝輸油管道項目建設,該項目全長1982千米,是中國石油在非洲投資的大型跨國輸油管道,也是貝寧共和國的最大對外合作項目。“這次出口的管線管直徑50厘米,長度12米,數量約11000根,重量超過1.2萬噸。按照原有模式,需要等到管線管全部集港后才能辦理通關手續,再進行裝船,不僅需要占用大量堆存場地,裝船速度也要受到影響。”企業物流負責人陳永奇說,“現在采用‘邊運抵邊裝船’模式,貨物無需先行在碼頭集齊,大大縮短了船舶進港等待時間和靠泊裝船時間,比原計劃提前7至8天完成了裝船作業。”
據海關工作人員介紹,“邊運抵邊裝船”模式主要適用于出口的大宗散貨和件雜貨。與以往通關模式不同,貨物進港后可直接進入相應的碼頭作業區域,經海關實際驗核后即視為貨物運抵,并可向海關發送運抵報告,無需等待貨物集港完畢即可開展裝船作業,節省了“一裝一卸一倒運”環節,保障了作業過程的連貫性,降低了企業物流成本,緩解了碼頭堆場壓力。
近年來,為進一步助力天津口岸散貨雜貨便捷通關,天津海關深入企業開展調研,結合貨物裝卸特點,在持續深化“船邊直提”“抵港直裝”的基礎上,積極拓展“邊運抵邊裝船”業務,推動貨物裝載效率提升。同時,密切關注船舶動態,提前了解船舶靠泊作業情況,結合線上視頻監控、線下實地監管、信息實時共享等方式,在確保嚴密監管的基礎上,優化作業流程,提高通關效能。天津臨港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經理李君表示,通過“邊運抵邊裝船”模式,碼頭作業效率可提升30%左右。今年1至8月,天津臨港港務碼頭散雜貨吞吐量達1121.3萬噸,同比增長9%。(津云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