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郝嵐(左一)給學生們進行輔導
天津北方網訊:“今天我們的比較文學課會閱讀一些跟瘟疫有關的作品,這次指定的書目是加繆的《鼠疫》,請大家閱讀后就我提出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或者最終形成一篇小文章。”近日,記者來到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時,比較文學教授、跨文化與世界文學研究院院長郝嵐正在智慧教室為2021級研究生講授比較文學課程,因為善于將時下熱點和授課內容相結合,她的課總是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郝嵐的課非常受學生們歡迎
郝嵐生于教育世家,外祖父、外祖母都是晉察冀邊區的師范學校教員,母親1958年起就耕耘在天津南郊區的基礎教育一線,所以“師范”似乎是郝嵐天生就有的基因。“我家四代共有13位教師,我的家族故事告訴我,在變化的世界里教育是需要定力的,不管身處什么時代,身為一名教師,就要用堅韌的意志、樸素的信念帶好學生教好書。”郝嵐說,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教育的目標永遠都是育人。家庭潤物無聲的言傳身教,讓郝嵐受益匪淺。當上教師后,家族長輩愛生如子、將學生放在第一位的信念,如同代代相傳的家訓,已深入她的骨髓。28年來,她以科研帶教學,一直把育人放在工作的首要地位。在一次比較文學課上,郝嵐為了鼓勵學生說道:“我們愛讀‘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時候,喜歡的不是全國高考第二名的蘇軾,反倒是事業受挫,一貶再貶卻豁達樂觀,在黃州城東安之若素的東坡居士,在被貶海南儋州的日子里,蘇軾辦學堂改學風,育人對他來說是人生極樂之事。”“郝老師就像位持燈使者,堅守教書育人的信念,幫助、引導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2020級碩士研究生楊書睿說。
郝嵐(中)與學生們熱切討論
郝嵐不僅術業有專攻,還積極投身學校各項工作:她講的黨課深入淺出,既有歷史深度,也有當下關切,學生們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作為天津市教委師德宣講團成員,她通過“同德師坊”為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十余所高校教師進行專業培訓與講座。郝嵐總是能一方面借助自己人文學科的深厚知識背景,幫助各個層面的教師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教育傳統與現狀;另一方面也通過自己的家族故事、個人的深刻體會和優秀做法,傳遞正能量。由于科研教學多方面業績突出,郝嵐先后入選“天津市131第一層次人才”、榮獲“天津市第十屆教學名師”“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教學類三等獎”等多項榮譽,并于2021年榮獲全國首屆教育世家稱號。她說,教育是春風化雨,是長期熏陶,不是短期工程!如今,已有近30年教齡的郝嵐和自己的父輩一樣早已桃李滿天下,她一直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更多學生,為教育事業貢獻才智,續寫“紅色”師范緣。
策劃統籌 馬庚申 文字攝影?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