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中)的臉曬得黝黑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天津北方網訊:隨著秋分節氣到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寧河區廉莊稻香小鎮的稻田里也翻起金色稻浪。對于李俊杰來說,稻香、蟹肥的豐收景象,是對他一年辛勤勞作的回報,他黢黑的面龐始終洋溢著笑容。
【資料圖】
打造寧河大米自有品牌
出生在薊運河畔的李俊杰是一名“新農民”,父輩一直靠土地謀生,他也曾下地勞作。因為寧河區一直就有種糧傳統,他瞅準時機做起糧食貿易生意。在長期收購糧食的過程中,他發現家鄉的水稻出現滯銷,一些收購商以低價收購寧河稻谷,加工成大米后換上其他產地包裝,再售以高價。而對于種植水稻的農民來說,因為價格低廉,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卻得不到相應回報,種植熱情一減再減。
“寧河種植大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蘆臺農場的水稻一直受人們喜歡。收糧的時候,我發現有的地方已經成立了專業種植合作社,實現了機械化種植,我就想這個模式也可以用在我的家鄉。”2013年,李俊杰毅然決定成立合作社,發展機械化設施農業,把家鄉的特色水稻種植發展起來。
他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愛人卻不理解。為了打消愛人的顧慮,他決定依靠糧食收購生意為合作社提供資金支持,在同鄉和親人的支持下,成立了天津市晟匯源種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天津金娃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天津市金晟家庭農場,涵蓋了種植和銷售,同時還注冊了“廉莊”牌商標,讓寧河大米有了自己的品牌。
“因為農民的種糧熱情不高,導致當時土地流轉費用不高,為了不讓鄉親們吃虧,我把流轉價格提高了一倍多,以850元的價格流轉了1600畝,當年投入240多萬元。”把土地整合在一起,添置機械化設備,第一年的水稻種植就獲得了豐收,出產的大米因為品質和口感好,在市場上受到認可。第二年,他繼續流轉土地,合作社的規模繼續擴大。
蟹稻混生提升效益空間
只當一名苦干的農民,并不是李俊杰的目標。合作社成立的這幾年,他和成員們始終關注水稻種植方面的發展,學習新技術,引進新成果。2018年,他在網上看到稻蟹、稻蝦這種立體混生模式的效益空間很大,而寧河地區上世紀80年代就有過遍地蟹的情況,但當年因為沒有經濟價值,沒有發展下去。時代不同了,他決定順應發展進行改變。
他找到天津市水產研究所請求技術支持,科研人員為他推薦了適合稻田養殖的螃蟹品種,并到田間地頭為李俊杰提供技術支持。為了帶動廉莊鎮蟹稻混生模式推廣,他同年又以1000元每畝的價格流轉土地1200畝,設立稻蟹、稻蝦混生基地,同時帶動周邊種養大戶2000多畝。
蟹稻混生聽起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讓李俊杰付出了很多心血,為了保證螃蟹的成活率,他直接在地頭建了集裝箱房,24小時守在稻田里。螃蟹在生長過程中要脫幾次殼,每脫一次殼,就像重生一次,青蛙、水鳥,這些看似無害的生物,都會對螃蟹構成威脅。在一次脫殼后,螃蟹出現了不入水的情況,眼看著這些螃蟹就要死亡,著急的李俊杰立刻抓起幾只螃蟹開車直奔市區的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檢測后,確認是水質流動性差導致的,并提出了改善建議,李俊杰立即電話通知守在地頭的工人們馬上操作,總算化險為夷。當年,李俊杰的合作社就出產河蟹48000公斤,收入288萬元。而李俊杰自己則瘦了20多斤,臉被曬得黑黢黢的,至今已成為他的標志。
讓家鄉變美幫鄉親致富
在這幾年的生產經營中,李俊杰發現靠一個人、一個大戶不能充分體現寧河大米的優勢。他就找到區里的一些種植大戶、合作社、科技公司、大米加工廠協商,決定以廉莊稻香小鎮為依托,在2019年年初成立了寧河區水稻種植協會。從2021年開始,一直到今年春季,李俊杰又率領他的團隊投入400多萬元,建成高標準蔬菜大棚44座,春季的時候作為水稻育秧使用,育出的秧苗不僅供自己的合作社使用,還供給其他合作社。從夏季開始,大棚變為蔬菜種植基地,只蔬菜一項就年產37.8萬公斤,年產值120多萬元。
讓家鄉變美,帶領鄉親們一起富裕,是李俊杰努力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一直根據廉莊鎮每個村子的特點,尋找合適的方式。今年,他從木頭窩村拿出200畝稻田地與后米廠村合作,用于小龍蝦養殖,并承諾每年給后米廠村1.5萬元收益一直到土地承包到期。緊接著又從前米廠村劃出7座大棚進行合作,也承諾每年給前米廠村村集體1.5萬元收益。他說這些合作模式試驗成功后,他還會繼續合作下去,并向其他村子推廣。(津云新聞編輯付勇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