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窩村。
天津北方網訊:“大廚”李寧38歲,22歲時在家開飯店,沒多久,關張,“外頭來人少。”外頭漂泊好多年,36歲把家還,又開店,還擴建,村干部勸:“少投錢,先試試。”他搖頭,“怕啥?”
薊運河畔的寧河區廉莊鎮木頭窩村,據稱因漕運時期修造船儲存木料而得名,船來船往,人來人往,歷史上是富庶的“魚米之鄉”。村莊還地處天津東部邊界地帶,“邊兒”往往意味“偏”,十多年前,村民的確一年到頭見不到幾個生面孔。可就在近幾年,村子又熱鬧起來。發生了什么?
(資料圖片)
帶著疑問,日前,記者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洪亮約好去李寧家看看,可剛到村北黨群服務中心,就聽人喊張洪亮走。
“抱歉,村里有個接待,請旁人帶您轉轉。”張洪亮把電話打給村黨支部副書記牟秋霖。步出紅瓦白墻建筑,我們在廣場等這名“接班導游”。小雨初歇,腳下魚鱗紋狀青石地面濕答答,周遭月季含露綻放,宛如一幅畫。
張洪亮說:“這片地原先養過豬,都是豬圈。”
人在“畫”中,“話風”震耳,然而“變畫”絕非一點點。
前往李寧家一路蔥蘢,移步易景。云在天上潑墨,綠在地上走筆,民俗在墻上講述,游客在碼頭垂釣,碼頭前歇著游船。沿著長長的景觀木棧道向南,左手流水,右手稻田,水流得那么遠,田鋪得那么寬,一眼望不到邊……
走到村南,薊運河畔,65歲的王金秋正坐在門口乘涼。身旁菜畦生機盎然,白菜苗長到了腳面高,“村子像換了個村子!”她和鄰居念叨。一陣風吹過,門前千棵桃樹隨風“附和”。桃園那邊,天高水闊,一河碧波。
“蚊子圍著坑塘轉,蒼蠅圍著豬圈轉,垃圾圍著運河轉”是木頭窩村一度窮困的真實寫照。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起,木頭窩的巨變就開始了。
乘著東風,村莊入選全市首批田園綜合體試點,木頭窩人全力描繪起這幅“田園新畫”,他們在運河畔建了“桃花堤”,集體流轉了土地,成立了旅游公司,打造了民宿,疏浚了坑塘溝渠,拆除了200多處違章建筑、圈窩垛棚,栽植了8000多棵樹、10萬多株花草,改造了100多戶房屋立面……
村莊還是那個村莊,村莊已然換了村莊。
葡萄藤爬滿長廊,廂房里飄出飯香。56歲的安文艷正在村民宿忙活,蒸螃蟹、炒南瓜、燉鰱魚……10個菜上了桌。她家9口人,原先土里刨食,趕上孬年景,掙得不如投得多。現在地流轉給了村集體,一年一畝拿1100元,騰出了手來幫廚,一天百八十元,她很知足,“跟以前比可好了。輕省,家門口還有錢賺。”
2018年,村里200多戶、860口人全部流轉了承包地。1200多畝耕地流轉后全部種上了水稻,木頭窩村依托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大力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試水稻蟹魚蝦混養,提高土地利用率。幾年來,稻田年年豐收“米滿倉”,村民連續三年年底領米面油。
木頭窩村有千畝良田,木頭窩村還有另一寶貴財富──“水”。村“兩委”曾到富裕村“取經”,轉一圈,轉來“濕地水鄉”夢,“薊州有山,人家靠山火了。我們有水,怎么不如人家呢?”
現在,村邊薊運河經河湖長制治理重現水清岸綠;村內水系連通,逢旱能灌,遇澇能排,不僅稻田“喝水無憂”,游客還可以臨水垂釣、坐船觀光。
政策引導、項目推動、幫扶拉動,加“帶頭人”帶動引發奇妙“變畫”,“變畫”傳遍四面八方。每到周末,木頭窩村就打開了旅游模式:路上停滿車,孩子們爭相戲水游樂,街上的游客舉著手機拍照,村民們賣著茶水飲料,農家院里高朋滿座……
這天不是周末。李寧的“壹號農家院”木門半開,“李哥!”牟秋霖朝里喊一句,李寧聞聲從廚房出來。
工作日琢磨不會忙,店內本打烊,沒承想村里民宿來撥客人,想吃他家“鐵鍋燉”,“這不,‘加班’呢。”李寧說,農家院2020年“十一”黃金周開張,前兩天營收2萬元。新擴建的飯店設150多個桌位,節假日常常爆滿,“這次開店開對了。”
不只李寧開店,特色民宿、農家樂風生水起,普通村民也拓寬了增收渠道,有飯店幫廚的、綠化管護的、照看農場的,還有銷售農副產品的。去年,村民年人均收入增長到近3萬元,村集體年收入增長到60多萬元。
木頭窩村摘下了貧困村帽子,還入列天津市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如今,金燦燦名片一張張: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天津市五星村……
木頭窩,正變“金窩窩”。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是一首“大合唱”
2017年,木頭窩村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按下發展“加速鍵”。
同一年,天津市結對幫扶困難村工作再啟程,村莊迎來百利集團派駐的工作組。緊接著,系列項目工程帶著“真金白銀”向鄉村“干事者”敞開大門。描畫“北國江南”“濕地水鄉”的木頭窩田園綜合體,成為天津市10個田園綜合體之一、天津市第二批特色小鎮──廉莊稻香文化小鎮起步區。去年入列全市10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后,木頭窩村又迎來市工信局派駐的第一書記……
上面給鼓勁,鄉村有干勁。2012年當選村主任、2018年正式走馬上任“一肩挑”的張洪亮,帶著村“兩委”班子和村民奮力追夢。追夢路上,“豬圈”變“畫卷”巨變背后藏著每個人的努力。村民安文艷舉例:就在這幾年,每天清晨,村干部帶大伙兒搞衛生,“掉的那花、落的那葉,每天,每家每戶,5點出來,6點就掃完了。”
木頭窩村的實踐表明,鄉村振興是一首“大合唱”,凝聚起追夢奔跑的各方力量。上下同心,形成合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夢想就會照進現實。(津云新聞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