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天津北方網訊:“我將繼續做好本職工作,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提高審批服務質量,持之以恒為企業和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近日獲得天津市“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的西青區人民政府政務服務辦公室投資項目審批科科長高博說道。
“讓群眾少跑腿,讓信息多走路,為辦事群眾和企業提供人性化、親情化、全方位的服務”是他一直堅持的理念。
工程建設項目前期涉及環境影響評價、節能評價、水土保持評價和水資源論證等評估事項,逐一審批效率低、時間跨度長,給企業帶來很大負擔。作為全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牽頭部門,高博帶領大家以試點改革為契機,以提升社會滿意度和企業獲得感為出發點,牽頭研究起草了《西青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園區“多評合一”工作實施辦法》,提前完成審批過程中涉及的有關前置性評估評審工作,將評估評審由企業開展轉變為政府開展,由各事項單獨辦理轉變為整體辦理,由申請后評審轉變為申請前服務。
西青區的生物醫藥示范園是“多評合一”試點園區,在此探索下,后期落地的中升挑戰生物和金西盟干細胞兩個項目,將不再單獨辦理水保、環評和能評審批,極大壓縮了審批時限,為企業節省資金80余萬元,縮短辦理時間20個工作日,獲得了企業的好評。
小型財政投融資公建項目,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此類項目包含的建設內容多,涉及類別廣,如果按照一事一議原則,項目單位需要編制若干申請報告,審批部門也需要對報告進行多次審查審批,花費時間較長。為此高博帶領科室創新開展打包審批模式,實現一次報批、分批實施。通過推行小型配套項目打包審批,實現審批內容做加法,跑路次數做減法,提高了辦事效率和群眾滿意度。
在任投資項目審批科科長的三年時間里,高博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企業,善于創新,主動擔當,持續推動全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一般社會投資項目從立項到取得施工許可證審批時間壓縮至40個工作日內,牽頭起草各類改革文件5部,完成各類審批1900余件,開展告知承諾審批150余件。他負責的元氣森林項目,是全市首個“拿地即開工”的工業項目,創造的西青速度、西青模式成為全國推廣的典型經驗。(津云新聞編輯靳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