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本市森林資源豐富的薊州區,還有不少令人嘆為觀止的古樹名木,它們都成了當地網紅,每年會吸引不少人前去旅游觀光。
據市規劃資源局工作人員介紹,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普查結果顯示,我市共有古樹名木4639株,其中有80%左右位于薊州區。該區林業局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負責普查古樹名木和對其進行保護。高志偉是薊州區林業局的一名農藝師,15年來,他一直在與古樹名木打交道,他要關注古樹的生存狀態和生長環境并采取措施進行保護?!八E州森林資源豐富,有很多古樹名木,但要說到最有特點、最有故事的,那就要屬以下“五最”了。經常有游客前來,就為了一睹這五棵古樹的真容。”
天津市樹王——九龍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株樹位于許家臺村,是唐代種植的,距今已有1404年的歷史。枝干粗壯高大,樹圍需要四五個成人伸展開雙臂才能抱攏。樹主干上分出了九個粗壯的枝杈,直拔云霄,遮蔭近半畝。其勢狀如九條龍騰空,當地人稱之為“九龍槐”。因其樹齡長,樹干甚粗,威風凜凜等被譽為“天津市樹王”。算起來,九龍槐還是個明星呢,原來它曾是電影《深山里的菊花》的開篇場景,電影的主題是謳歌盤山老區人民前仆后繼、英勇不屈的抗日精神。如今,九龍槐像一個滄桑的老人,守望著他的子孫,見證著家鄉的日新月異。
最高古樹——銀杏
盤山天成寺東西兩側各有一株古銀杏樹,栽植于金代晚期。兩株銀杏均為雌性,樹干挺拔,樹齡774年,樹高35米。每到四五月份,銀杏樹開花的時候,20公里以外的薊州城內武定苑的雄性銀杏樹便借助東風,為兩株雌樹授粉,造物天成。金秋十月,白果成熟,樹葉金黃,更增添了古寺的壯美。
最奇特古樹——“槐抱榆”
在大穿芳峪村主街道北側,有株奇特的樹,人們慣常都叫它“槐抱榆”,又名唐槐。樹齡為1404年,主干周8.3米,七人懷抱不攏,腹空處可容納五六人并坐。奇特的是腹中竟生出了一株0.4米粗的榆樹。據村民介紹,這是因為樹干空腹成洞,落入風塵泥土,日積月累,有榆樹種子被帶入樹洞,因此長出榆樹。 “槐”“榆”兩樹枝葉蔥蘢,像一柄巨大的傘蓋,為村民遮陰納涼。
冠幅最大古樹——蟠龍松
官莊鎮東后子峪村朝陽庵內,有一株勢若蟠龍的松樹,樹齡654年,樹高5米,胸圍2.3米,東西冠幅20米,南北冠幅18米,稱為蟠龍松。其種植時間是明朝開國之際的洪武初年,后人為保護此樹,在蟠龍松主側枝下頂上石柱和松木等支撐保護,使其展臂舒腰,抗擊風霜雨雪。蟠龍松枝杈之間,一株324年樹齡的古柏,從松蔭中拔地而起,當地人形象比喻為“一柏加石柱,柱柱不離松”。目前,這株蟠龍松屬國家一級保護古樹,列入“中華古樹名木”名錄。1991年9月,為保護蟠龍松,讓它有更加廣闊的生長空間,政府投資22萬元,將觀音殿西移10米,北移8米,利用部分原有建筑構件重建。
最老古樹——神槐
這株古槐樹已有1630年的樹齡,位于穿芳峪鎮東水廠村,樹干蒼勁挺拔,樹下有著名書法家王學仲先生寫下的“神槐”二字。據《薊縣志》記載:“槐樹為唐代開元年間所植?!?/p>
東水廠村是冀東著名的紅色堡壘村,抗日英雄包森曾帶領八路軍十三團駐扎該村,在樹下拴馬、乘涼。殘暴的日本兵視樹為敵,在樹下堆柴點火妄圖將樹燒死。沒想到突降大雨,將火澆滅,此樹才免遭整體破壞,只燒壞一個枝杈,后來,燒焦的枝干上,竟又長出茂密的樹葉,象征著英勇的老區人民慷慨悲壯、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
不少市民好奇,樹高、干周、冠幅可以測量,那么古樹名木的樹齡是怎么計算出來的呢?高志偉介紹,樹齡目前主要是通過查閱文獻,從歷史記錄中確定樹木年齡,或者通過一些科技手段,比對類似氣候條件下同一數種的樹干直徑和樹齡之間的關系,從而推測古樹的樹齡。其它還可以采用針測儀,生長錐、CT掃描以及進行訪談估測等方式,來確定古樹的樹齡。
這五棵古樹名木的保護級別都為一級,有專人定期巡護精細化管理。那么作為普通市民,如何能盡自己的能力去保護古樹名木呢?對此,高志偉表示,其實現在市民對于古樹保護意識都比較強,但一些不經意的行為容易給古樹帶來傷害。古樹的根系一般都比較發達,人們常說樹冠有多大,根系就有多長,如果用水泥材料過度硬化地面等,會影響古樹的根系呼吸。另外,在古樹生長范圍內,堆放雜物、傾倒垃圾,對樹木的傷害都是比較大的。市民如果來打卡這些古樹名木,只要能注意規避以上問題,那就是對古樹的一種保護。(天津日報記者 韓愛青 攝影 王廣山 武忠 趙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