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桂蘭老人在穿針引線。
天津北方網(wǎng)訊:家住紅橋區(qū)永明社區(qū)的張桂蘭今年102歲,精神矍鑠,耳不聾眼不花,每天還要做點針線活。老人生活節(jié)儉,年輕時獨自養(yǎng)育四個兒女,她說自己的長壽秘訣就是勤勞、心態(tài)平和、常感知足。
針線活計不離手
(資料圖)
昨日上午記者走進老人家里,身穿紅色毛衣、戴著花圍巾的張桂蘭老人微笑著坐在床邊。老人個子不高,皮膚白皙,看起來精神頭十足。張桂蘭老人生于1920年3月,用她自己的話說,虛歲已經(jīng)103歲了。床邊放著的針線板和剪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我媽一輩子離不開這針線活,即使現(xiàn)在,每天也都在忙活。”張桂蘭81歲的大兒子胡志敏剛說完,老人便拿起針線板從上面扯下一根線,熟練地拿起一根針穿針引線。“我年輕的時候總做針線活,老了也閑不住。我這棉襖袖子有點肥,穿著別扭,我得給它改一改。”
憶苦思甜勤持家
“別看我這么瘦、這么小,我特別要強。”拿著針線的張桂蘭向記者談起以前的生活。老人頭腦靈活,語言清晰地與記者娓娓道來。張桂蘭三歲時父母去世,1958年她帶著四個孩子和丈夫一起舉家從撫順來到天津,丈夫一個人的工資要養(yǎng)活全家六口人。張桂蘭沒有文化也沒有工作,一家人靠著她的勤儉持家,日子也算過得去。
老人告訴記者,四個孩子從來沒有買過書包,都是用丈夫單位發(fā)的毛巾縫制的。為了省錢,全家人的衣服也都是她一針一線縫出來的。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在49歲那年撒手人寰,重?fù)?dān)一下子壓到張桂蘭身上。好在那時大兒子和二兒子已經(jīng)工作,有了收入,能為她減輕一些負(fù)擔(dān)。即使這樣,為了養(yǎng)家,張桂蘭綁過鋼筋、納過鞋底、編過籃子,這些能掙錢的工作都做過。
心態(tài)平和常知足
“我要感謝黨、感謝國家、感謝政府,我這一生沒有為國家做過多大貢獻(xiàn),沒想到老了反而有人管了,掙上‘工資’了!”老人笑容滿面地拉著記者的手說,如今她每個月都能拿到1300多元的補貼,過上了好日子。
胡志敏說,母親的長壽得益于國家和政府的關(guān)愛,永明社區(qū)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對老人格外關(guān)照,經(jīng)常入戶詢問需要哪些幫助。周圍的鄰居每次路過她家門口也都輕手輕腳,怕影響老人休息,這些默默的關(guān)心他們都能感受到。
臨別時張桂蘭老人對記者說,子女們的孝順讓她心情舒暢,尤其是大兒子的悉心照料讓她晚年很幸福。(津云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