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天津北方網訊: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由145天增加到264天。這些成績的背后,離不開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助力,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重要支撐。日前,記者跟隨該中心污染源監測研究室的工作人員赴企業開展監督監測,記錄下他們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10月25日一早,記者跟隨監測人員驅車1個多小時來到寧河區天鋼聯合特鋼有限公司,實地體驗高空污染物排放監測。“為確保企業達標排放,我們會不定期對這些設施進行現場監測。今天的工作就是對該公司兩座煙氣脫硫設備的煙囪排放情況進行監督監測。”一下車,監測人員迅速進入工作狀態,4個人分成兩組,清點監測設備,每組攜帶一根2米長的煙氣檢測槍,4臺檢測設備,總重上百斤。“煙囪的高度一般有七八十米,每次檢測都要帶著這些設備攀爬幾十米高的外掛樓梯。今天的煙囪65米,不算高,一會兒就爬上去了。”監測人員陳曼丁打趣地說。
戴上安全帽,記者跟隨監測人員沿著外掛樓梯往上爬。鐵質鏤空的樓梯沿著煙囪的外壁向上延伸,整體呈螺旋狀,在煙囪的最高點附近有一個鐵欄桿圍起來的平臺,這就是此次監測的工作臺。緊跟監測人員的步伐往上爬,隨著高度的增加,風越來越大,旋轉樓梯開始有些晃動。透過鏤空的樓梯,看著地面上的人越來越小,記者感到一陣眩暈。“抓緊護欄,不要向下看,否則容易暈。”陳曼丁及時提醒。
10多分鐘后,在陳曼丁的幫助下,記者終于爬上65米高的監測平臺。一旁的煙囪摸著有些燙手,監測人員笑著說:“冬天上面寒風刺骨,這里還可以暖暖手。到了三伏天,煙囪烤得人汗流浹背,那才不好受呢。”
陳曼丁熟練地連接好設備,用2米長的采樣槍采集樣本。監測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標,每次數據采樣30分鐘。為了確保監測數據準確,采樣槍在煙囪內部需要連續多次采樣,其間還要觀察各項數據指標是否正常。工作緊張而有序,最終經過近4個小時的采集、讀數、記錄、再采集,終于整理出全部數據。檢測工作告一段落,監測人員斷開連接線纜,搬著監測儀器撤離平臺。記者跟隨監測人員,扶著冰冷的鐵欄桿小心翼翼地下到地面,感到兩腳發軟、疲憊不堪。陳曼丁說,這種艱苦的監測條件對他們來講習以為常,“看到監測的數據指標都合格,一切辛苦和付出都值得。”
近年來,污染源監測研究室將污染防治與經濟發展掛鉤,構建了基于績效評價的精準減排差異化管控體系,極大地提升了污染治理有效性和維護市場主體公平性。
“生態環境保護進入新的時期,面臨新的挑戰。團隊成員深感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任務更艱巨、責任更重大。我們將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天津作出新的貢獻。” 研究室負責人劉佳泓說。(津云新聞編輯付勇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