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焦守詣在為居民調解矛盾。
天津北方網訊:在南開區王頂堤街鳳園南里社區,有個“老焦調解室”,調解員名叫焦守詣。23年來,老焦為居民們調解了4000余起矛盾和糾紛,深受居民信任。“小家和睦,社區和諧,整個社會也會越來越好。”焦守詣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掏腰包?化解矛盾
“老焦啊,他入戶調解去了。”近日,記者來到鳳園南里社區居委會采訪時,居委會工作人員說。原來,社區一戶居民家中排水管漏水,導致樓下居民家被泡。兩家因為水管歸屬問題一直僵持不下,起了爭執。在老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調解下,兩家很快和解,化解了多日的隔閡。
“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大多是這些日常小事,但是小矛盾不及時化解,就會成為大矛盾。”焦守詣說。社區一戶居民反映,樓下底商理發店的霓虹燈就在他家窗戶下,每天晚上下班也不關燈,半夜閃得人睡不著覺。為了這件事,居民和樓下商家發生多次激烈爭執。老焦得知后,詳細了解情況,觀察了霓虹燈的位置,然后帶著“證據”與兩家聊起天來。一番談話后,商家意識到自己的霓虹燈影響了居民休息,最終愿意將霓虹燈移位。不過,霓虹燈移位需要花錢,居民和商家都不愿意出這筆錢。“你們不出,我出。事情不大,也沒多少錢,你們雙方握個手,都是鄰居。”最終,老焦出了50元錢,解決了兩家之間幾個月的矛盾。
家庭矛盾?促進解決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內部的糾紛矛盾,作為外人,很難判斷誰是誰非,調解難度也隨之增大。不過,對于老焦來說,23年的調解中,夫妻、婆媳、父子等家庭矛盾,他也調解過很多。
“我兒子兒媳經常和我后老伴兒吵架,家里鬧得雞犬不寧,誰來勸都沒用,我想和他們分開住。”一次,社區一位老大爺找到老焦哭訴。“老爺子您別急,我試試。”遇到復雜的家庭矛盾,一開始老焦心里也沒底。為了了解事情原委,老焦找到老人兒子,不出意料,老焦碰了釘子。連續一個月,每天下班,老焦都在老人兒子工作單位門口等候,試圖打開老人兒子的心扉。“他不說心里話,這事兒永遠是個結,解不開。”老焦回憶道。最終,老焦的堅持打動了老人兒子,對方同意坐下來聊聊。
原來,老人的老伴兒去世后,沒過多久就娶了一個后老伴兒,兒子因此心生不滿,經常發生矛盾。“怎么才能解決這個事?您給我交個底。”調解的那一個月,老焦每天都找老人兒子聊天溝通,幫助他解開心里的結。“我們想搬走,看上了一套獨單,但手里錢不夠,還差幾萬塊錢。”老人兒子說,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張口找父親要錢,加上繼母的一些事兒,心里一直也不痛快。
一個月里,老焦也沒怎么睡好覺,半夜都在琢磨解決矛盾,讓一家人和解。“錢真不夠的話,老爺子幫你沒問題。但你要錢太多,從我這兒就不同意。”老焦說。最終,在老焦不斷地調解和見證下,老人和兒子最終和解,一家人的生活重新走上了正軌。
不怕臟累?一管到底
矛盾解決了,但往往還有后續問題要處理。“處理不好,撒手不管,以后誰還信你?”老焦說。鳳園南里社區一戶一樓居民家里排污管堵塞,污水泡了一屋子。一樓住戶找樓上各戶收錢疏通,但沒人給錢。一樓住戶一生氣,鎖上門就走了。老焦調解后,樓上住戶都付了錢,師傅很快就從樓前污水井將管道疏通了。不過,當人們開門看到屋里沒到小腿的糞水,捂著鼻子就跑了,只留下老焦。二話沒說,老焦一腳邁進糞水里掃水,兩個小時后才將屋里的糞水掃干凈。“管就管到底。”老焦說。
作為社區調解員,老焦的手機24小時開機,不論幾點接到電話,他都會立即為居民解決問題。曾經,一戶居民因為樓上噪音擾民的問題,連續一個月凌晨三四點給老焦打電話求幫助。每一次,老焦都會接聽,直到調解后解決了問題。“后來一段時間,沒人打電話,我每天半夜三點準醒。”老焦笑著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60歲的老焦,2月1日就正式退休了。23年來,從居民口中的“小焦”,到如今的“老焦”,焦守詣用自己的熱情、真心,換得了居民的信任,調解成功率達到了98%以上。不過,老焦說雖然退休了,但他不會退崗,還會為小家、社區、社會的和諧,貢獻自己的力量。(津云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