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本報《助浴師,助力老人“沐浴”幸福》一文刊發后,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為老服務成為朝陽產業的同時,城市養老行業人才短缺,正在成為行業發展中的痛點和瓶頸。
“現在養老行業普遍存在招聘難度較大的情況,例如護理員崗位,人員年齡偏大,外地人較多,有護理知識或護理經驗的年輕人才還是少。”河北區月牙河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榮澤綺深有感觸地說。在她看來,現在多數從事養老服務的人員在年齡、學歷等方面有局限性,大多只接受過簡單的培訓,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另一方面大中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又不多,同時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從事養老服務行業,而且離職率高。
去年剛從養老管理專業畢業的“00后”助浴師楊騏羽,也對記者坦言,和她一起從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大多去了其他企業,真正從事和養老相關行業的很少。
河西區越秀路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展恒波認為,目前養老領域人員以“4050”人員居多,想找到年輕人才不大容易,“尤其是管理運營人才更不好找,他們需要涉及服務對接、資源整合,還要對養老市場和養老需求有了解,這樣的專業人才運作好,才能協調各服務部門和人員更好地為老人服務。”對于養老專業人才緊俏的原因,展恒波認為還是崗位的社會認可度不高,“大家認為為老服務行業都是伺候人的活兒,但實際上有的和護士工作類似,需要有醫療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有一個原因是從業人員收入不高,也是制約這個行業人才發展的瓶頸。”他建議提高從業人員收入,增加崗位補貼,提高社會認可度。
“目前來看,養老領域的人才缺口還是很大的。以養老護理員為例,本市現有養老護理員約2萬名,但是失能老人有約14萬人,以養老機構1:3(1名護理員照護3位老人)的配比來計算,現有的護理員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天津職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天津市養老服務研究中心主任王昆說道,目前本市有6所高校開設了養老專業,每年有300多人的生源,但這遠遠不夠,還應擴大專業的招生規模、創新教學模式。
本市去年印發的《天津市“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發展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本市將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健全完善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養老工作管理服務網絡,充實養老服務工作力量,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公眾認知度和社會認同感。發展家庭養老護理員和社區養老服務人員隊伍,加大培養老年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力度。完善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培訓制度,積極推動建立養老護理員用工補貼、崗位補貼等制度。持續實施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到2025年培養培訓2萬名養老護理員,實現每千名老年人、每百張養老機構床位配1至2名專業社會工作者。
隨著綱要的逐步落實,養老行業人才缺口有望得到緩解。不過王昆也認為,一方面在養老專業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們對專業的認同感,做到“因熱愛而堅守”;另一方面,也需要相關政策對“銀發產業”予以扶持。唯有多方合力,才能留住更多年輕人才。(津云新聞編輯靳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