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富士康以實際行動表明,造車已是進行時。
在2022年科技日上,鴻海集團發布了其最新研發的兩款電動汽車,純電SUV Model B和電動皮卡Model V。此前2021年科技日上,鴻海集團推出Model C原型車、Model E轎車以及Model T電動巴士3款電動車;短短一年內,富士康已經對外發布五款車型。
從富士康的新車型命名來看,與特斯拉車型的名稱相仿,有觀點稱是“博關注”。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在科技日活動上表示,希望有一天可以幫特斯拉造車。不僅如此,他還多次強調富士康進入電動車領域的初衷是要作為汽車界的委托設計制造服務公司,不會銷售自有品牌。
(資料圖片)
富士康發布五款車,造車實力是否及格?
不可否認,富士康在全力證明自己具備造車能力。
去年鴻海集團科技日上,富士康正式發布純電動汽車品牌Foxtron,同時還發布了三款全新電動車型;按照富士康的計劃,這三款車型將由富士康和裕隆汽車的合資公司鴻華先進制造。
富士康造車實力到底如何?以已經開啟預售的量產版Model C為例,這款車型是MIH電動車開放平臺打造的首款車型,定位于緊湊型純電動SUV,售價低于23萬元,外觀設計中規中矩,內飾采用儀表屏和中控屏取代大部分物理按鍵,并無太多亮點。
在招銀國際證券部經理白毅陽看來,富士康自己品牌的幾款車目前還沒有看到很細節的參數,預計先會聚焦在中國臺灣地區銷售,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推廣不會太快。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梅松林認為,富士康雖大,但其總部的本土市場很小,很難成就一個新的汽車品牌;他補充表示汽車品牌的成功打造往往是從本土市場開始的。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更是坦言,近些年富士康的造車戰略展現得并不清晰,市場對其未來發展前景也存有疑惑。
富士康入局電動汽車制造領域也并非心血來潮,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
2015年成為富士康正式踏入造車的關鍵一年。富士康與和諧汽車、騰訊聯合成立和諧富騰,一年后孵化出FMC項目,但2016年富士康放棄和諧富騰正式退出。梅松林表示,富士康曾在2015年攜手和諧汽車和騰訊造車,富士康一直規劃造車不是“陰謀”而是“陽謀”。
瞄準代工生意,自有品牌或為積累生產經驗
在科技日上,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多次強調富士康不會銷售自有品牌;更是表示希望有一天可以為特斯拉生產電動車。
在梅松林看來,富士康造車的第二個目的是主動積累智能汽車制造經驗,為蘋果公司汽車代工做準備,和蘋果一道收割行業機會。白毅陽也有相同觀點,他認為富士康的布局主要還是跟消費電子行業發展相一致。此從業務布局角度來看,富士康造車是為蘋果汽車代工做經驗積累。
“全方位積累智能電動汽車的制造經驗,以特斯拉的產品線為基準,覆蓋完整的產品線,也許有機會從特斯拉代工開始切入到智能電動汽車行業,也為將來服務好蘋果汽車做好準備。”梅松林表示,“打造富士康自己的汽車品牌應該不是其重點,一旦新能源汽車大規模代替傳統汽車的潮流形成,富士康將迎來巨大的代工機會。”
在白毅陽看來富士康可能是在初期聚焦于部分地區市場,銷售自有品牌,但是在制造及供應管理成熟后,轉而代工主流品牌的汽車,放棄自有品牌;換句話說,前期自有品牌只是為了積累生產經驗。
隨著智能電動的發展,業內普遍認為代工模式或成為一種趨勢,盈亞證券認為,智能電動車的零部件數量較傳統燃油車大幅減少,僅占汽車價值的40%,制造難度也大大降低;在這樣的背景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智能電動車的代工模式可能會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但代工這筆生意真的好做嗎?因生產資質牽制,建廠投資過大等因素,造車新勢力初期會選擇代工模式,但隨著規模壯大,出于對品控的把握和品牌長期發展等考量,自建工廠成為主要選擇。例如小鵬汽車曾與海馬汽車達成代工協議,但去年底小鵬汽車與海馬汽車的代工協議到期后將不再續約,已在廣東肇慶自建工廠。
曹鶴認為,車企自建工廠更利于掌握核心生產制造環節,掌握品控技術和品質,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業內普遍認為,雖然富士康希望代工特斯拉,但按照特斯拉的發展戰略仍以自建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