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蕭薔不是墻首先,禍起蕭墻的意識是指禍亂發生在家里;比喻內部發生禍亂;蕭墻:指的是古代的一種擺在室內的家具——屏風(蕭墻是古代國君宮殿大門內(或者大門外)面對大門起屏障作用的矮墻,又稱“塞門”;蕭墻的作用,在于遮擋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有典故的。
3、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
4、冉有、子路兩人參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
5、”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頗臾,先王曾經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么千,我們兩人都不想呢。
6、”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
7、’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
8、老虎犀牛從柵欄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
9、現在不把它占領,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
10、”孔子說:“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度。
11、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12、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
13、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
14、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15、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
16、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墻里面。
17、” 后來,人們用這一典故表示內部禍亂之意,《后漢書》中就引用了這一典故:“此皆釁發蕭墻,而禍延四海也。
18、”“蕭墻”這一典故出版于《論語季氏》。
19、 春秋末年,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三家大夫之手,顓臾是魯國的附屬國,靠近季孫氏的封邑。
20、季孫氏是公族中最有權勢的,他害怕魯哀公借助顓臾人的力量奪回權力,于是決定派兵攻打顓臾。
21、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正在季康子手下做事,于是就此事來征求孔子的意見。
22、孔子聽了后嚴厲地說:“冉有!這難道不該責備你嗎?先世魯君早就將顓臾的國土封在了魯國境內,現在為何要攻打它呢?”冉有和子路一聽老師責備自己急忙辯解說那不是他們的主張,而是由季康子一手策劃的。
23、 孔子說:“一個國家,不害怕貧窮,而害怕不平均;不害怕人口稀少,而害怕不安定,做到平均,就不會貧窮;做到和平,人口會前來歸附,然后再施以仁義、禮樂的教化。
24、現在你們二人輔佐季孫氏,不能招致遠方的人來歸附,反而要在本國內部使用武力,我看季孫氏的用心不在顓臾,而在國君宮室的蕭墻內啊!” 后來,人們用這一典故表示內部禍亂之意,《后漢書》中就引用了這一典故:“此皆釁發蕭墻,而禍延四海也。
25、” 蕭墻,是古代國君宮室大門內(有人說是大門外)面對大門的門屏,又稱“塞門”、“屏”,和后代民居大門的照壁有點相似。
26、 蕭墻的作用,在于遮擋外人的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臣子要到宮室里晉見君王,進宮室首先要經過蕭墻。
27、所以蕭墻之內指的就是宮內。
28、《論語季氏》中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29、”季孫氏是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把持國政,專橫一時,他當時準備去攻打小國顓臾,以擴大自己的勢力。
30、孔子得知這一消息后,認為季孫之憂不在外部,而在國內。
31、蕭墻之內指的就是魯國國君的宮內,也就是指的魯國國群魯哀公。
32、孔子認為魯哀公不會坐視季孫的專橫跋扈,會尋機懲治季孫氏。
33、后人根據這個典故,把內部禍亂稱作“蕭墻之禍”,或稱為“禍起蕭墻”。
34、就是古代一進家門看到的那個墻、現在城市里少了,不過在農村還有不少!能明白嗎!?門墻!。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