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牘文是指古代朝廷、官府通常使用的公文。
【資料圖】
2、牘原意為古代寫字用的木簡(jiǎn),公牘指官方文件、書信。
3、帝王給臣民的文告有詔、令、命、制、諭等名目,總稱詔令類;臣下給帝王的上書有奏、議、章、表、疏、啟等名目,總稱奏議類。
4、我們常見的有表和疏等。
5、表又稱“奏表”,是用來向皇帝陳述衷情的。
6、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都是感人肺腑的名篇。
7、疏的本義是逐條述說,是向皇帝提建議、意見的一種文體,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8、書牘文是與公牘文相對(duì)而言的,即指?jìng)€(gè)人之間交往的書信,在古代有書、簡(jiǎn)、箋、札、牘等稱名。
9、書信在古代如同在今天一樣也是常用文體,是人們交流思想、通報(bào)境況的重要媒體。
10、古人很重視書信的寫作,許多書信都詞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如曹丕的《與吳質(zhì)書》、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11、書信的內(nèi)容是非常豐富的,因人因事而異,如馬援的《誡兄子嚴(yán)敦書》是一封具有勸勉性質(zhì)的家書。
12、就是官方的公文。
13、gōng dú 公牘ZDIC.NET 漢 典 網(wǎng)(1).公文。
14、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guó)公牘序》:“公牘之體:曰奏疏,下告上之辭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其雖平等而稍示不敢與抗者,則曰咨呈;曰札文,曰批答,上行下之辭也。
15、” (2).指官方的記載、文告等。
16、 姚華 《論文后編·源流》:“無韻之作隨其所志,各自成名,大抵公牘私著,兩別而已。
17、公牘變於《尚書》,私著暢於諸子。
18、”。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duì)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