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近10年的職業生涯里,在車展期間和車企負責人的交流,曾經是一種沉悶無趣而例行公事的活動。原因很簡單:人家領導并不真的想說干貨,也確實沒啥干貨可說。
(相關資料圖)
前者很好理解。因為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都是國內或國際的上市公司。一旦涉及產品、戰略等關鍵信息披露,哪怕是企業一把手也會三緘其口,慎之又慎。更不用說,那些僅僅擔任設計、銷售的負責人,是否愿意乃至有資格講一些敏感相關的話題了。
而后者,則是汽車產業長期缺乏底層技術創新的結果了。在傳統燃油車大行其道的時代,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和車身控制,一輛車上可供創新的部分堪稱乏善可陳。在長期不變的競爭格局下,每家車企每年在自己車型產品上做的,無非是一些按部就班而墨守常規的修修補補。改一個前臉中網格柵,調一調內飾配色……
相比之下,如果某個合資品牌能在既有成熟車型的國產化產品上,實現了軸距和車身加長,那就真值得請個老外高管來到采訪間,大書特書一番他們是如何“洞察到了”中國消費者的特殊需求,并大發慈悲地予以了滿足。可這些套話,又有誰愿意聽呢?
更重要的是,在車展期間的車企老板們,往往忙到不可開交。在幾天時間里,大家一方面要接待來自全國的媒體,另一方面還得與同行、供應商乃至經銷商進行交流。而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汽車由經銷商轉為直銷的變化也讓車企開始重視用戶運營,因而老板們還得面向用戶“營業”。因此在這期間,老板們接受媒體專訪往往受制于時間問題,不能談的太深。而同樣的,媒體們則有太多老板來自己這里“蜻蜓點水”,沒法進行更多準備。
這么一看,是不是和車企的老板們,真的就沒啥可聊的了?
相信我,和車企老板們的一些采訪,有趣程度甚至遠遠趕不上《十三邀》
當然不是這樣。如今的中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早已被智能化和電動化掀了個底朝天。而這種變化,已經從行業認知,演變成了幾乎所有消費者的共識。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市場,一切因素都在今年發生了巨變。而在這樣的變化過后,汽車這個賽道中的所有玩家,都在面臨著各類挑戰,乃至生死抉擇。
首先,是正在尋找新“活法”的外資車企們。從今年上半年令所有人大跌眼鏡的車市表現就能看出,已經建立起對新能源和智能汽車愈發堅定認可的消費者們,正在用腳投票,“殺死傳統燃油車”。面對這一現象,過去靠銷售傳統燃油車獲得豐厚利潤的外資車企,打算如何破局呢?
其次,是貌似正站在時代潮頭,卻無時無刻不在恐懼墜入深淵的造車新勢力們。一方面,早已All In電動+智能化的新勢力們,已經在智能汽車時代依靠組織變革、產品定義和技術研發,建立起了自己的先發優勢。而另一方面,越來越卷的汽車市場,已經讓許多車企陷入了價格戰的泥潭。而對于還在賠本燒錢搞研發的造車新勢力們來說,這樣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無異于飲鴆止渴,是在將自己的盈利節點不斷推后的“壯舉”。該如何活下去,是包括蔚小理在內所有新勢力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最后,是終于抓住了時代機遇,正在將合資品牌擠下牌桌的中國自主品牌們。誠然,比亞迪依靠全棧自研的新能源戰略實現了對所有在華外資品牌,乃至豐田、本田等傳統汽車集團的銷量趕超,但像吉利、長城、廣汽和上汽這樣的自主品牌,并沒有獲得同樣的增速。如何抓住消費者買車意識轉變而帶來的新機遇,是擺在自主品牌面前的難題。
正是看到了這三類企業正面對各自棘手的問題,虎嗅汽車在本屆上海車展期間,重磅推出《關鍵決策20人》人物訪談專題。在車展期間,我們將精選20位來自外資品牌、造車新勢力與合資品牌的全球一把手,抑或重點業務負責人,將直接乃至“尖銳”的問題拋給他們。以便了解,這些擁有企業決策權的企業家們,在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時,究竟是怎樣做出了影響企業走向的決定。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直接與他們討論,這些站在風暴最前沿的決策者們,如何看待市場的走向。以及在決策的過程中,他們又面對了哪些壓力,以及挑戰。
了解那些關鍵決策者,做出了哪些關鍵決策,這才是與企業家們直接對話的價值所在。只有這樣的對話發生,對于用戶來說才有價值和意義。而這,便是虎嗅汽車在本屆上海車展期間,將為大家提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