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豪車,大家首先想到的品牌應該是BBA,日系車支持者也許會想到雷克薩斯,哪怕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這些傳統豪車的名氣都遠超電動車企業。
(相關資料圖)
然而,BBA名氣不減,銷量卻漸漸被部分電動車企業追了上來。
理想汽車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8月1日~8月20日,特斯拉銷量為3.94萬輛,在豪車品牌中位列第二,超過了寶馬與奧迪,僅次于奔馳。
(圖源:理想汽車)
似乎,電動車時代,BBA正一步步走向沒落……
新能源時代,機遇與風險并存
今年7月,BBA銷量相差無幾,接近特斯拉的兩倍,但到了8月,前二十天特斯拉就已經超越了奧迪與寶馬。從銷量數據來看,8月BBA除了奔馳,另外兩家環比大概率會出現下滑,而特斯拉本月20天已經超過了上個月總銷量,本月必然再創新高。
不只是特斯拉,本月前20天理想汽車也取得了2.15萬輛銷量,與BBA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前段時間略顯萎靡的蔚來汽車,最近也重新煥發生機,20天銷量破萬。比亞迪重整后的騰勢汽車,同樣殺進了銷量前十。
(圖源:理想汽車)
其他還有極氪、小鵬等造車新勢力,雖然沒有進入銷量前十,但也在豪車市場擁有不錯的人氣。
汽車行業出現這種局面,原因主要在于電動化時代的沖擊。
國產車起步太晚,燃油車時代一直處于落后狀態,導致部分國內消費者對于國產車喪失了信心,國產車也只能憑借性價比與合資車、進口車抗衡。哪怕是2015年前后,電動車時代的序幕逐漸拉開,大多數網友依然認為,國產車不可能追上海外車企,哪怕海外車企五年、十年不發展,國內車企也追不上。
現實給了這些人狠狠一巴掌,如今比亞迪的熱銷,理想、蔚來、深藍、極氪等車企的表現,無疑是在宣告,“除了特斯拉,你們海外車企根本不懂怎么造電動車”。
(圖源:比亞迪)
哪怕是BBA,電動車都有跟不上造車新勢力的情況,奔馳EQ系列銷量不佳,奧迪和寶馬的油改電也常被詬病。
更關鍵的是,新能源汽車時代,將所有車企拉到了同一起跑線,誰跑得更快、跑得更遠,完全看他們自己的實力。國內車企心中憋著一口氣,想在新能源時代證明自己,自然奮勇爭先,他們的表現也確實爭氣,低端市場近乎統治,高端市場也有不錯的競爭力。
海外車企仗著過去的優勢吃老本,轉型速度較慢,高端電動車市場只有特斯拉能跟國內車企競爭。目前國內車企還在借助電動化轉型的東風,不斷向高端市場邁進。
(圖源:特斯拉)
BBA轉型慢,一方面是因為基礎實力雄厚,而且現階段全球燃油車市場份額依然遠超電動車,不急于轉型;另一方面則在于供應鏈尾大不掉,中間牽扯的利益太多,需要供應商先完成電動化轉型。
只是縱然BBA留有余蔭,也難以維持太久,面對新能源車企如潮水一般的攻勢,BBA若再不思考變通之策,可能就要成為手機行業當初的諾基亞、摩托羅拉。
BBA,該踩下電動化轉型的油門了
新能源汽車時代到來后,不少網友用世界上第一輛電力驅動汽車發明時間早于第一輛燃油車,來證明電動車不算新能源,電動車研發難度低。如果事實真的是這樣,豐田汽車就不會屢次嘴硬,遭遇群嘲了。
BBA不是沒有思考轉型,例如寶馬1系停產,其中估計也有為了推進寶馬i3銷量的想法。奔馳、寶馬、奧迪三家都推出了不少電車平臺,但真正投入量產時才發現,放眼全球或許還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拿到中國市場,很難跟其他車企的平臺相比。
(圖源:寶馬汽車)
要知道,中國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汽車市場,歐洲售價3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大眾ID.3,在國內現在頂配經銷商報價都在17萬元左右,低配版不到14萬元。為這事,歐洲網友已經快鬧翻天了,但沒辦法,歐洲競爭壓力小,車企自然想要多賺錢。
近幾年不少國內車企向歐洲、中東開拓市場,殺入合資車企的大本營,面對國產車的壓力,BBA必須加速轉型。
可還是那句話,BBA自身擁有不錯的技術實力,但想要提升競爭力,已開發的電車架構還不夠,但市場不會給他們留太多技術研發升級的時間了。因此,BBA可能要走另一條路,那就是合作。
事實上,BBA早已意識到該走這條路了,奧迪汽車已確認,與智己汽車達成合作,借助后者的研發能力,縮短新車型研發周期。此外,大眾還收購了小鵬汽車6%的股份,或將開發兩款那基于小鵬汽車電車架構和智駕系統的車型。
(圖源:奧迪汽車)
寶馬與奔馳暫未透露與國內車企在電車平臺方面合作的消息,其中寶馬汽車擁抱新能源較為積極,技術儲備也相對雄厚,新能源汽車口碑在三家中也是最好的,倒是不用太急。
奔馳之前曾與比亞迪有合作,并且聯合成立了合資子公司騰勢,也就是現在騰勢的前身。或許奔馳可以考慮,繼續與比亞迪合作,豐田推出的bZ3都能搭載比亞迪三電系統,可見只要價格到位,比亞迪并不介意出售技術給他們。
當然,僅僅是技術層面有所提高,只要沒能與國產車拉開差距,想要依靠品牌價值加成實現電動車超越國內頭部車企,對于BBA來說依然很難。因為,我們有了更好地選擇。
新能源豪車,BBA也要打價格戰
性價比,是國產車長期與合資車、進口車競爭養成的傳統,哪怕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國內車企依然堅持這項傳統。
燃油車時代,合資車企還能拿品控、質量做文章,如今國產車在新能源領域全面反超,電動車口碑、技術、質量都高于BBA,卻依然堅持高性價比傳統。25萬元你只能買到寶馬i3的丐版和低配,卻可以買到小鵬P7、漢的次旗艦。
(圖源:小鵬汽車)
更何況,與新能源汽車時代一同到來的,還有智能汽車,小通體驗過一些合資車,本地化適配堪稱“災難級表現”。小鵬、比亞迪、問界等車企的本地化適配明顯更勝一籌,體驗符合國人的使用習慣,系統開放性也做的更高。
因此,BBA也要考慮與國產車打價格戰了,僅依靠品牌價值,恐怕很難跟已經紅了眼的國產車競爭。事實上,近幾年已經有不少合資車大降價,如標志、雪鐵龍等,曾經大十幾萬元,甚至20萬元左右的車型,如今十二三萬元就能買到。
對于消費者而言,車企普遍降價,或許是我們購買豪車的機會。曾經遙不可及的豪車,價格正一步步下跌到我們可以接受的范圍。
封面圖源: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