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副司長王衍在2023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農村金融當前最大的難點在于抵押擔保缺乏,需要創新機制推動農業農村普惠金融服務落地。
“從數據上能夠看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金融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王衍稱,此前在8年脫貧攻堅過程中,財政、企業、金融的資金投入占比分別為16%、7%、77%,對應金額分別約為2萬億元、1萬億元、10萬億元。隨著脫貧攻堅戰結束,央行、原銀保監會、證監會、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局在2021年7月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意見》。未來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如果要在“十四五”期間完成中央要求的任務,粗略計算需要48萬億元投資,資金渠道同樣包括政府、民間和金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其中在金融領域,有幾組數據值得關注。據王衍透露,過去11年來(8年脫貧+3年鞏固脫貧),相關領域的小額信貸投入為9250億元,惠及2297萬農戶(含重復享受政策的農戶),而逾期率只有0.5%;2015年建立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以來,8年累計提供擔保超過1.08萬億元,主要惠及農戶為新型經營主體(區別于一般農戶),其間代償率為1.4%;自2007年開始推進農業保險,16年間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為4700億元,理賠3400億元,賠付率達72%。
這意味著,過去金融機構認為“最差的客戶”小額貸款逾期率只有0.5%,農信擔保代償率也低于銀行不良率,即使按照20%費用計算,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依然盈利。王衍認為,由此可以看出,農村金融不僅“有為”,而且是“可為”的。
但農村金融依然存在矛盾和難點。王衍從基礎性需求和發展性需求角度分析,其中前者包括簡單再生產和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生活消費,相應需求已得到較大滿足;后者包括擴大再生產、產業鏈投資的資金需求,也是當前農村金融難點的主要所在,對應的群體多為新型經營主體(主要為家庭農場、合作社等)。
矛盾的焦點是什么?一是規模,二是期限,三是時效,四是費用。“最大的問題就是抵押擔保缺乏。”王衍指出。
近年來,在原銀保監會等監管部門支持下,不少有條件的地區陸續開展了生物活體抵押貸款試點。不過從實際操作來看,仍有不少難度,比如農民違約后抵押擔保品的風險處置面臨問題。
王衍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路徑在于創新落地機制,可以從金融供給、政策(財政)撬動、信息科技三個維度考慮,尤其要以科技為支點,以政策為杠桿,撬動整個農村普惠金融市場,解決“農民覺得門檻太高、金融機構覺得風險太大”的問題。
首先是激活供給主體的競爭。農商行和農信社在過去乃至現在都是農村金融的主要供給主體,但過去貸款價格整體偏高,這需要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進一步下沉到農村市場,同時強化擔保公司“風險外包”作用,并建立產權交易市場,實現專業的風險處置。“把大的商業銀行引入農村金融市場,這是改變農村金融服務供給格局的關鍵一招。”王衍表示,近年來,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農村的滲透率已經比較高。
其次是政策尤其財政撬動,即通過政府一定程度上的支撐打開農村金融市場,為金融機構培育規模更大的一個市場,也讓農民“用得起”。王衍認為,財政主要支持方式包括補助、補償、貼息、獎補等,典型應用包括農業保險、農業擔保、信息科技等。
尤其在信息科技方面,王衍指出,一方面是讓大型商業銀行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脫離物理網點下沉到農村;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依靠農業補貼數據、生產經營數據等大量數據進行信用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