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是“全國安全用藥月”。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隨著人們對中醫藥療效認可度的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需求迅速增長,越來越多的民眾想了解如何正確服用中藥。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民眾,特別是中老年人存在服用中藥的誤區,甚至一些中老年人,為了養生迷信民間偏方,胡亂抓藥自行服用。中藥到底該如何安全用藥?自行煎藥有什么講究?天津中醫一附院藥學部副主任、主任藥師劉芳給市民做解答。
一人一方 對癥下藥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養生保健和治未病的意識也不斷加強,而治未病正是中醫的優勢。但“是藥三分毒”,中藥歸屬是藥物,中醫講求一人一方,對癥下藥。在正規醫院找專業醫生問診開具處方,購買正規渠道的中藥是用藥安全的關鍵。
(資料圖片)
首先,中藥成分比較復雜,《中國藥典》將83種中藥列入了毒性藥物列表,其中包含31類低毒、42類低毒以及10類劇毒藥物。這些有毒類藥物在使用的時候都是有講究的,一旦錯誤服用或長期服用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中藥藥物的配伍也有講究,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口訣就是在講重要的配伍禁忌。在中醫學中,人體分九種體質,體質的偏頗,用藥也有所不同,任何中藥材,都有適宜病癥和禁忌人群,用對了才有效,用不對就有害。同時,臨床上,中西藥聯合使用也比較常見,特別是患有基礎病的老年人,比如很多老年人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血栓性疾病,而中藥中當歸有活血的作用,如果同時使用就會造成副作用。
很多中藥材都有一些養生保健的功效,一些民眾特別是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使用。但中藥治療遵循辨證論治原則,這需要醫生的專業知識來確定。所以,任何自行長期服用中藥的做法都是不推薦的。當然,對于藥食同源中藥,由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食材屬性,所以可以適當選用,但也不應長期服用。
炮制方法 也有講究
除了有的放矢因人而異開具藥方,正確的炮制方法也很重要。
選用器皿上,最好用砂鍋和陶瓷鍋,陶瓷切勿掉瓷,以免與藥物發生反應。也可以選擇耐高溫玻璃和不銹鋼鍋。切勿使用鐵鍋和鋁鍋,容易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
煎藥之前,要把藥品進行半小時浸泡,選擇水質比較潔凈的水,浸泡一個小時左右,使藥物中的有效物質溶出。浸泡時加水量要把藥全部覆蓋后高出一手指肚為宜。
煎煮中藥,一般治療藥物,如胃腸疾病、風濕類藥物,武火開鍋后,文火煎煮30分鐘即可。
像清熱類藥,煎煮時間宜短,一般武火煎煮10至15分鐘。補益類藥,煎煮時間宜長,武火開鍋后,文火煎煮40至60分鐘最好。
針對特殊藥材也有特殊的煎法,醫生在開藥的時候都會有用藥交代。比如標注先煎的藥物,如礦物、貝殼類、磁石、龍骨、動物骨骼類難溶于水不宜溶出的藥物,一般都建議先煎20至30分鐘,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還有毒性的藥品,如制附子、制川烏、制草烏,久煎的話可以降低毒性,也會建議提前煎煮,保證用藥安全。還有一些常見的后下藥品,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芳香類藥品,一般出鍋前5至10分鐘再下,以保證藥效,不會破壞成分。
服藥不當 易傷身體
使用中藥一定要遵醫囑,切不可盲目自行購買藥物使用,或者是聽信偏方用藥。中藥需要嚴格的配伍、炮制等程序才能解掉其內里存在的毒性,普通人很難準確辨別。
購買中藥要去正規的醫院、藥店,避免去街邊的小攤販處購買。很多中藥在外形上區別不大,但藥效和毒性卻天差地別。
老人、小孩、體弱、妊娠期以及肝功能不好的人群,用藥需要格外謹慎。避免因為服藥不當而導致損傷,用藥前要告知醫師自己的情況。(津云新聞編輯付勇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