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主建筑結構完全封頂,比原計劃工期提前一個月,為冬季正常施工打下了堅實基礎。這里將投產奧迪A6 e-tron、奧迪Q6 e-tron等PPE平臺純電動車型。
(資料圖片)
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施睿哲(左1)認為,團隊高效工作協同、高標準數字解決方案的指引,以及吉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讓奧迪一汽跑贏時間,樹立起中德合作的全新標桿。
2022年即將進入沖擊階段,無論盤點這一年中外合作的亮點,還是預測來年帶動經濟預期的增長極,新能源汽車都絕對不容忽視。
11月21日,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迪一汽”)舉行了伙伴共進暨暖封閉儀式。這意味著主建筑結構在短短5個月內完全封頂,比原計劃工期提前1個月。目前,各工作區域均達到了符合建設標準的溫度環境,為建筑內供暖、冬季正常施工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此次儀式上,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施睿哲開門見山地表示,這不僅證明奧迪在生產數字化、精益化、可持續化方面樹立了全新標桿,也展現了奧迪電動化戰略在中國市場的加速落地。
2020年10月,奧迪汽車股份公司與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奧迪一汽高端新能源汽車合作項目諒解備忘錄》,宣布將共同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本土化生產PPE平臺純電動車型。這也是自1988年一汽與奧迪開啟合作,1995年一汽、大眾與奧迪三方簽署合資合同后,一汽與奧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全新合作項目。
事實上,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持續熱銷,相關產業鏈不斷完善,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步伐也進一步加快。在奧迪之后,寶馬、奔馳等車企也動作頻頻,或擴建動力電池生產規模,或加大對“三電”、智能網聯等產業鏈的布局。
向電動化、智能化技術要潛能
盡管開工時間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被推遲,但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工廠仍提前一個月“封頂”。“速度奇跡是多方共力的結果”,施睿哲表示,團隊高效工作協同和高標準數字解決方案的指引,以及吉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讓奧迪一汽跑贏時間,樹立起中德合作的全新標桿。
在施睿哲看來,奧迪一汽正用實際行動詮釋“中國速度”。他認為,科學管理、高效協作、政府支持,是成就“中國速度”的三大引擎。
對于所有正試圖掘金中國市場,搶占電動化、智能化技術高地的跨國車企來說,“中國速度”不再只是工廠建設速度和投產速度,而多了一層既重視市場規模,也重視發展質量的深刻含義。
在奧迪中國總裁溫澤岳看來,德國品質搭乘中國速度,造就了奧迪一汽擁有最獨特的優勢。
溫澤岳在致辭中表示:“通過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我們希望進一步拓展奧迪在中國的電動化產品陣容,同時聯合本土伙伴一起在當地生產零部件,研發最新技術,將全新高端電動車平臺(PPE)的車型打造成面向中國消費者、面向未來的新一代智能電動車。”
奧迪汽車股份公司生產和物流董事葛維柯直言,提前封頂讓他感到非常震撼。他表示:“奧迪一汽能夠繼續落戶長春,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是我們30多年前合作的起點,如今我們將書寫下一段合作的新篇章。”
正如當年奧迪A6的發動機轟鳴聲,開啟了國內的高檔車私人消費時代,奧迪一汽新能源工廠將率先投產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奧迪A6 e-tron、奧迪Q6 e-tron等3款車型,新車型計劃在2024年年底正式投產。
“我對即將下線投產的第一批車型抱有極大的期待。”葛維柯表示,新落成的奧迪一汽工廠將是奧迪最先進的生產基地,在可持續性和數智化方面開創新標準,也將是推行“零排放計劃”的生產基地。
據介紹,奧迪一汽將智能化理念貫徹至生產制造全流程,構建了一個具有數字化IT架構網聯系統和超級企業云系統的智慧企業。
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生產與物流經管會成員、副總經理于秋濤告訴記者,這套IT架構系統有數百萬個數據采集點,并將所有的數據集成到了一個中控平臺上。在整個施工和設備安裝調試階段,該系統都能實現所有的設備互聯互通。
“面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奧迪一汽將始終保持挑戰的勇氣,我們勢必要成為這個數字時代的標桿。”于秋濤以新工廠施工舉例說,借助高精度的3D掃描技術、VR技術以及虛擬仿真技術等數字化工具,中德雙方團隊實現了跨地區的線上高效合作,加快了項目設計進度和施工進度,從而實現了“延遲開工,提前封頂”的速度奇跡。
事實上,IT架構和云系統不僅能打通企業內部,提高柔性化生產能力;還能賦能供應商,精準預測生產;用于連接用戶,則能縮短交付周期,提升生產速度與透明化程度。
“數字化是奧迪一汽與生俱來的基因,在企業建設階段和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中一以貫之。”施睿哲告訴記者,過去5個月的企業建設過程,已讓人真切感受到了“數字化”帶來的強大助力。
他表示,依托數字化解決方案,奧迪一汽還將與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協作,集聚19家世界一流供應商團隊,保證企業生產基地暖封閉高質高效的建設。
朝著綠色產業鏈進軍
作為汽車產業最早的合資項目之一,“開放共贏”已成為奧迪、大眾與一汽之間的合作標簽,并為其他領域探索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施睿哲介紹說,為了保障工廠建設的各項工作如期完成,來自英戈爾施塔特團隊和長春團隊的專家組成了300多人的項目組。“他們將中德文化兼收并蓄,通過高效順暢的線上溝通推進合作,讓奧迪一汽能夠跑贏時間,勾勒出高端新能源布局的未來藍圖。”
在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看來,目前外資車企加大在華投入,一是基于中國龐大的市場,二是因為中國具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且更適應電動化、智能化的技術變革浪潮。
記者了解到,奧迪一汽將在公司周邊設立供應商專屬園區,吸納更多優秀的供應商,并與他們共造綠色產業鏈,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盤和林表示,考慮到全球汽車業乃至全球經濟正遭遇巨大考驗,而中國擁有高效的供應鏈、日益強大的研發能力,外資車企加大在華投資不僅有助于降低車輛制造成本,還能搶占碳中和等市場風口。
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財務與合規經管會成員、副總經理孟莎嬪表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整個生產基地將按照奧迪全球“零排放計劃”的指導,采用綠色能源,做到“投產即實現碳中和”。
據介紹,該生產基地的屋頂上將啟用太陽能光伏系統,預計總面積超30萬平方米,每年可自發電超3000萬度。在熱能供給方面,該工廠將采用生物質燃料,實現綠色清潔生產。而在水循環利用方面,奧迪一汽將通過生物膜和RO膜的深度處理,形成水閉環管理,實現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施睿哲表示,作為中國首個深入貫徹奧迪全球生產網絡環境項目“零排放計劃”的公司,奧迪一汽從設計之初,就從減碳、水資源利用、節能高效和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切入,堅持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記者注意到,隨著外資車企加大在華投資布局,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有望進一步提速,“碳達峰、碳中和”也將得到更多助力。此前,包括奧迪在內的多家跨國車企負責人均表示,要加強在中國市場的低碳綠色發展和本土化研發,做到“在中國,為中國”。
對此,德國汽車工業協會 (VDA) 中國副總裁張琳分析稱,近年來,隨著全球汽車業掀起“新四化”技術變革浪潮,即便是被視為傳統制造業的汽車企業,也都紛紛加快了轉型步伐。同時,中國市場對于推動奧迪電動化戰略落地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溫澤岳認為,奧迪一汽新能源工廠提前封頂,標志著奧迪將攜手中國一汽書寫在華合作的新篇章,共同將30多年的合作伙伴關系駛向一個嶄新的時代。“我們將共同為中國汽車市場的轉型升級做出努力,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技術升級貢獻智慧。”
他表示,通過建設生產基地、構筑可持續的供應鏈體系、集聚高端人才等舉措,奧迪將一如既往地加強本土化力度,以實際行動踐行‘在中國,為中國’的承諾。毫無疑問,奧迪一汽新能源項目建設的高效推進,正是奧迪扎根中國市場,對中國市場長期發展充滿信心的又一例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