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銀河之光”原型車,吉利設計團隊無疑揭示了一個道理:好的設計,俯仰從心,以人為本。
自1998年第一輛吉利豪情下線,吉利汽車至今已歷經20余年的發(fā)展。但對這家業(yè)已成為中國汽車工業(yè)重要代表之一的汽車制造商來說,敢想敢為的“少年感”卻絲毫未有折損。
從面向經濟型市場的自主品牌,到虎視中高端市場的電動玩家,吉利汽車近幾年的躍遷式發(fā)展似乎表明,在這家汽車制造商的血脈中,青春躍動的拼搏精神甚至較以往更甚。
有意思的是,為其注入全新活力的并非吉利舊將,而是加盟不滿一年的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經管會成員陳政,以及由其主導設計開發(fā)的最新作品——吉利銀河智能電動原型車“銀河之光”。
(資料圖)
在2月23日舉行的吉利品牌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銀河全球首發(fā)儀式上,銀河之光首度公開亮相。“以人為中心,就像書寫代碼的閃爍光標,與所有用戶一起,編寫一個嶄新的出行生態(tài)。”吉利汽車集團 CEO 淦家閱在發(fā)布會現場,對全新中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吉利銀河”的品牌內核做出了闡釋。
似乎是在印證他口中的品牌理念,身處聚光燈下的“銀河之光”則向外界充分展現出出眾的顏值、體魄和靈魂。吉利方面相信,在此范式下誕生的全新產品,將全面滿足公眾對一款“新時代”智能電動車的期待,并為中國新能源帶來“新超越”。
按照規(guī)劃,未來兩年內,吉利銀河將基于“銀河之光”推出7款重磅產品,包括3款智能純電E系列車型以及4款智能電混L系列車型。
此舉讓外界清晰看到了,吉利汽車在躍遷式發(fā)展背后,所付出的思考與艱辛。
為什么是陳政?
那么,問題來了:陳政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為什么是他,一舉道破了吉利深藏多年的成功秘訣?
作為一位在汽車行業(yè)深耕超過20年的資深設計師,陳政是當前中國汽車設計界的領軍人物之一,也是主流車企中首位中國籍全球汽車設計副總裁。
由一位中國籍設計師出身的人士出任企業(yè)副總裁,即便放諸整個汽車制造行業(yè),也不多見。嚴格來說,上一位在汽車行業(yè)任至副總裁的設計師,還是寶馬前設計掌門人——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
吉利的這一任命不僅打破了以往僅由外國人擔任中國自主汽車品牌設計副總裁的歷史,更是向外界釋放出一個強烈而堅定的信號:在大道至簡的造車理念之外,吉利汽車對細節(jié)打磨的熱衷,已達到世界一流汽車制造商的水準。
而陳政身為一名設計師的初心,也并未隨著職務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在他的自我定位中,“設計師”和“設計經營者”至今仍分列第一、第二位。
截至目前,陳政在海內外汽車行業(yè)積累了21年的設計經驗。其中,僅在汽車工業(yè)較為發(fā)達的歐洲市場,陳政一待就是15年。
“西學東漸、融匯東西”是他的真實寫照,而助力中國汽車設計的崛起以及民族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則是其終極理想。
更多元、寬廣的專業(yè)視角,疊加對于中國市場的深刻認知,令陳政成為吉利汽車在汽車電氣化語境中仰攻高階市場的不二之選。
一場發(fā)生在設計層面的化學反應
作為一名吉利新人,陳政履新后所面對的第一個研究課題,便來自吉利最高決策層。
“中國汽車,如何走向中高端?”李書福曾將這個問題同時拋給了自己和所有吉利汽車人。
盡管面對的是一個并不容易解答的問題,但陳政及其率領的吉利汽車設計團隊,似乎已迅速找到了可供循守的方法論。
從根本上推究吉利汽車的品牌價值觀,并在自身設計哲學之間,建立與之相符的契合點,是這支新團隊所做的第一件事。
“從生產冰箱、制造第一輛踏板摩托車,到成為中國第一家造車民企;從收購國際豪華品牌,到現在的全面電動化轉型……造車者吉利,靠的是不斷的‘自我革新’和敢闖敢為的‘勇氣和信念’。”陳政曾這樣總結。
對設計師而言,能夠從企業(yè)層面獲得支持,以對全新創(chuàng)意發(fā)起挑戰(zhàn)并實現自我突破,無疑進入了一種最幸福的狀態(tài)。
而在最大程度上允許設計師激蕩靈感、發(fā)揮創(chuàng)意,也是吉利汽車在當前發(fā)展階段的一大“剛需”。
在陳政看來,隨著智能電動技術的發(fā)展,汽車設計同時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和“最壞的時代”。
一方面,來自機械方面的限制變得更少,科技元素變得更多,汽車設計師的施展空間得以擴大;另一方面,傳統審美標準的瓦解以及用戶需求的快速更迭,又為汽車設計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可以說,往日那些“絕對安全”的設計已不復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吉利汽車對全新設計力量的渴求,與汽車設計師的職業(yè)追求瞬間達成一致,繼而產生積極、熾熱的化學反應。
“銀河之光”有何不同?
在基于價值觀領域的思維碰撞確立了方法論之后,陳政及其團隊隨即將注意力轉向了具體實施層面。
對這支設計團隊而言,目標清晰、明確:在電氣化、智能化的時代框架下,做出“足夠好的汽車設計”,以期在滿足用戶全新出行需求的同時,幫助吉利汽車邁向中高端細分市場。
為此,吉利設計建立了“從文化審美、品牌內核及用戶需求出發(fā)”的底層邏輯。后者作為一條準繩,對其日常設計方案起到核驗作用。
而出于設計師的職業(yè)本能,對于差異化的極致追求,又推動著陳政及其團隊,對當前的中國汽車消費者的審美偏好以及吉利汽車的自身優(yōu)勢,進行了深度研究與融合。
最終,該團隊計劃從“中國味、超想象、真體驗”等維度謀求不同——至此,道與術盡皆齊備,一行一止也顯得張弛有度。
例如,吉利設計團隊基于對中國消費者的洞察,將日益增強的中華審美自信融入其創(chuàng)新,以傳承至中、至善、至美的中華美學。
另一方面,與部分友商閉門造車式的做法不同,該團隊在正式著手之前,還對西方設計進行了深入研究,進而將西方審美中對“型”(比例、結構、型面、要素、細節(jié))的講究,與東方審美中對還原受眾“心境”的追求完美結合。
正因如此,在“銀河之光”原型車上,人們可以看到取自華夏“伏虎”圖騰的整車姿態(tài)。通過低重心寬體設計,這款電動轎跑充滿蓄勢待發(fā)的氣勢。輔以簡潔、靈動的車身線條,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性能也得以增強,風阻系數0.19。
同時,新車上也不乏“光之漣漪”前臉、“飛檐虎視”前大燈、“飛翼重檐”尾燈等用以提點氣韻的設計細節(jié),為吉利的這款中高端智能電動產品形成了辨識度極高的品牌符號。
通過科技與人文要素的結合,中國的古典浪漫被有機融合于座艙中。例如,通過貫通式巨幕,吉利設計團隊營造出銀河環(huán)繞的氛圍,并借助淺色西子藍皮革、天然竹纖維地毯等材質,在座艙中復刻出西湖之美。外加基于三潭印月、西子水岸、書山疊嶂等西湖勝景所創(chuàng)的人文主題元素,最終形成一種有山、有水、有銀河的和諧生境。
在功能層面,“銀河之光”則追求一種使之功能服務于體驗,并由后者觸發(fā)用戶情感的高階效果。
通過更高的集成性,新車實現了化繁復為簡約的設計,以減少科技對出行體驗的干擾。
在車輛外部,整個車身被科學劃分成“前臉”、“側面”、“車尾車頂”三大“科技集成區(qū)”,分別部署衛(wèi)星天線、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流媒體后視鏡、無人機等科技智能硬件。
座艙內,對于智能交互體驗的思考被置于首位。借助由中控大屏、左右門板LED屏幕及后排柔性屏幕組成的環(huán)抱貫穿式“銀河環(huán)幕”,信息可在駕乘者之間實現一鍵“閃送”。例如,前排乘員可將車載信息推送至后排,后排乘員則可向前排駕駛者推送導航、目的地等駕駛輔助信息,大幅提升行車安全性。
除此之外,形如哨兵模式、露營模式、小憩模式、Vlog模式、寵物模式、歡慶模式的智能應用場景也將出現在銀河序列新能源電動系列產品中,令出行體驗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寫在最后
從整體來看,“銀河之光”原型車不啻為吉利汽車在當前中國汽車產業(y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所呈獻的扛鼎之作,同時也是陳政及其帶領的設計團隊所提交的第一份完美答卷。
事實上,基于吉利獨有的“體系造車”實力,外加吉利設計團隊對設計乃至市場的獨到認知,“銀河之光”作為吉利天地一體化造車理念的載體,有望為吉利全面電動化轉型乃至未來數年的中國電動車設計構建全新范式。
如果說,20多年前,李書福對“造車”一詞的概括式總結,提振了中國汽車人勇于邁進的信心,那么借助“銀河之光”原型車,吉利汽車將從設計層面,再一次對中國汽車行業(yè)的進步帶來積極影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