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于《瞭望東方周刊》(總第877期),原題為《蘇州造車“有套路”》。
【資料圖】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張靜、簡宏妮?編輯顧佳贇
在蘇州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核心區域——相城區高鐵新城內,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鏈已初步形成。
2022年11月3日,蘇州太倉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員工在目檢發動機零部件質量
2023年,工業大市蘇州加速建設產業集群。
在太倉舉辦的蘇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推進大會上,集中開工簽約和投產投用產業項目142個、總投資916億元,涵蓋新能源汽車整車、汽車電子及零部件、智能網聯汽車等細分領域。博世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制造基地項目總投資超過10億美元。
2021年,《蘇州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就提出重點發展11大產業集群,其中包括汽車及零部件集群,涉及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氫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三個方面。
“蘇州把新能源汽車單獨成立一個板塊來推進,產業集聚建設從材料運輸、采購成本等方面都給企業帶來了實際利好,同時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蘇州綠控傳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曹敬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外資看好蘇州
在位于太倉的舍弗勒新基地的現代化汽車零部件生產車間,《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看到機械臂在生產線上高效有序地工作,AGV小車按照既定路線運輸貨物,車間電子顯示屏上實時顯示著訂單進度。
舍弗勒大中華區汽車科技事業部總裁陳相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舍弗勒集團1995年在太倉投資生產,如今的太倉已經成為舍弗勒在大中華區的主要生產基地。新基地聚焦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制造,建成后將成為舍弗勒集團在德國總部外的最大生產基地之一。
外資為何看好蘇州?因為工業基礎扎實、產業鏈配套齊全。
蘇州 圖源/圖蟲創意
蘇州已經形成覆蓋整車、零部件、汽車電子、新能源“三電”、智能網聯系統等細分領域的完備產業鏈,在全國汽車產業版圖中占有重要地位。
“就整車帶動能力而言,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是引領者,但在零部件產業配套能力方面,蘇州很多企業都是一級供應商。比如,博世新能源等都屬于行業龍頭。”蘇州市工信局裝備工業處處長張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蘇州汽車產業已深度參與全球和全國專業化分工協作:全球百家整車重點企業和全國百家整車重點企業中有6家(寶馬、捷豹、路虎、長城、奇瑞、金龍)在蘇州;全球百家汽車零部件重點企業中有41家在蘇州,其中6家多點布局;全國百家汽車零部件重點企業有8家在蘇州設廠。
2022年,蘇州全市1057家汽車全產業鏈規上企業實現總產值5220億元,同比增長22.7%。其中,新能源汽車相關規上企業320家,實現總產值2300億元,占比達44.1%。
除了配套齊全,蘇州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也為新能源汽車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蘇州市各級政府定期走訪、調研舍弗勒,了解企業業務發展情況及需求,幫助企業解決在實際運營中遇到的問題,為企業的穩定運營提供了大量支持與幫助。”陳相濱說,“舍弗勒將新基地設在蘇州太倉,是充分考慮了太倉完善的營商環境和產業鏈布局,以及良好的人才和配套等因素。”
“除了正在建設中的太倉新基地,舍弗勒還計劃在太倉建造一個物流中心,以提升供應鏈能力和效率,進一步完善整體布局。”陳相濱說。
金龍出海
在整車方面,蘇州擁有規上企業18家,產值211億元,分布在商用車、乘用車和專用車等三大領域。作為商用車代表,蘇州金龍整車年產能達2萬輛,是國內大中型客車領域龍頭企業之一。
從國內整體的新能源商用車市場看,由于近十年政府對公共交通能源清潔化的要求提升,在高補貼的推動下,新能源客車在國內城市大中型客車中的占比已達到相當份額。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在國內市場短期內難以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出口業務正在成為新能源客車企業新的發展方向。
蘇州金龍正是新能源客車出海的領航企業之一。
2022年5月,250臺蘇州金龍海格清潔能源公交客車正式交付巴基斯坦;11月,蘇州金龍在埃及本土化KD生產(散件組裝)的批量純電動公交客車,成功保障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用車需求;在卡塔爾世界杯期間,6000多輛海格客車累計服務約600萬人次并收獲“零故障、零投訴”好評,打造了中國客車服務世界頂級賽事的新紀錄。
從產品輸出,到技術、品牌和服務模式輸出,蘇州金龍海格客車已建立起較為成熟的海外合作模式,其在阿曼、埃及、以色列、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馬來西亞、越南等18個國家建立了生產基地,積極融入當地發展,實現多方共贏。
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產品規劃部部長劉寶坤表示,海外客戶對品牌和品質的追求較高,有指定供應商以及超長質保的需求。“我們在為客戶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上發力,實現高附加值產品、高端市場和新能源車型的結構升級,助力為全球出行綠色升級提供中國方案。”
創新集聚
2022年12月14日,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主持召開全市汽車及汽車零部件企業座談會,會議要求強化對創新型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對創新項目的支持,進一步引導蘇州高校完善專業設置,全面創新院校人才培育模式,加強與國內汽車產業龍頭企業及重點院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合作,集聚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重大創新團隊。
不斷集聚創新要素,是蘇州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轉化技術成果80多項、孵化企業150多家——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扎根蘇州吳江區十年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單。
走在位于吳江區的蘇州綠控傳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綠控”)工廠內,《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看到一層樓密布著十幾個實驗室,工作人員正通過高低溫試驗箱研究產品應用環境與性能。
曹敬煜表示:“作為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傳動系統的創新型企業,蘇州綠控是蘇州的科技招商領軍人才項目。2011年項目啟動,蘇州第一時間給了我們十畝的地塊,表明了政府堅定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態度。同時,政府部門也積極幫助我們與吳江公交等單位牽線搭橋。后來又陸續支持了三個地塊,滿足企業發展需求。”
曹敬煜介紹,蘇州綠控多年來堅持自主創新,近三年研發費用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平均值超過10%,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為30.38%,均保持較高水平。
經過多年的政策扶持與機制創新,蘇州市整體汽車產業已經累計引進國家級人才8名(包括5位院士)、省雙創人才35名、姑蘇領軍人才82名,建設博士后工作站11個。從人才創辦企業來看,已有上市企業8家、瞪羚企業42家、獨角獸培育企業11家,還引進了長三角汽車工程研究院、蘇州市氫能產業創新中心等23家國內業界頂尖機構。
換道超車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是汽車、電子、通信、交通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突破口。近兩年,蘇州在智能駕駛賽道上重點發力,陸續推出《蘇州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實施細則(試行)》《蘇州高鐵新城關于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發展的實施細則(試行)》等一系列政策。
江蘇,蘇州工業園區,人工智能產業園 圖源/圖蟲創意
位于蘇州相城區高鐵新城內的探維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是車規級激光雷達供應商和感知方案集成商,其產品廣泛應用于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慧交通與智慧物流等多個行業領域。
“在自主避障方面,激光雷達是必不可少的傳感器。”探維科技首席運營官沈羅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與合創汽車聯合開發全球首款搭載激光雷達的MPV(多用途汽車)車型項目中,探維科技開發了具有ROI功能(智慧型視頻編碼技術的一種)的激光雷達產品,讓激光雷達從應用效果和參數指標上做到最優解。
“提升產業鏈韌性,探維科技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沈羅豐介紹,首先是通過設計端進行降成本和保供應,擺脫核心元器件對國外廠商的依賴,搭建國內供應鏈體系;其次,產品采用定制化方案,在打造自身技術壁壘的同時,也增強了供應鏈管理的韌性。
在蘇州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核心區域——相城區高鐵新城內,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鏈已初步形成。目前,高鐵新城已集聚相關企業超過160家,覆蓋軟件算法、環境感知、仿真測試、基礎設施、出行服務、通信網絡等30余個細分領域。吉利汽車、曹操出行、智加科技等龍頭型企業紛紛在此布局。
“我們看到蘇州人工智能相關產業集聚效應已經顯現,在智能駕駛方面有很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沈羅豐說,“通過產業集群建設,上下游企業以及供應商和客戶的聯系更加密切,降低了企業溝通成本和物流成本,同時本地化支持也更加完善。”
江蘇省內,常州近年來已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上先行一步,打造出廣闊版圖。業內人士認為,常州強在整車制造和配套,而蘇州正在汽車零部件和自動駕駛技術上發力。
面對2023年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的目標,蘇州決心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角逐中實現引領。
監制:夏宇
編輯:顧佳 贇
制作:郭賽玲、史佳慶
覺得不錯,就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