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3天、5天或7天入殮,如陜西渭南大荔縣是出殯前一天上午入殮。
2、入殮時,由長子抱頭,次子抱腳,如子多,則其余子均抱腰,請來的親友或舉重(抬棺人員)四至六人,用綢巾兜住死者的腰,先將尸體的腳放入棺內,然后緩緩將尸體平放入棺內再用紅線拴一枚方口銅錢,由上而下對準死者鼻子,另用一根紅線從棺頭中線拉至棺尾中線,拉直后,看尸體鼻子與棺頭、棺尾中線,三點是否成一直線,如果不成一直線,即調整尸體位置,還有的用一根細棉繩,兩頭各系一枚方口古銅幣,掛在棺材口上,死者就放在繩子上入殮。
3、尸體放入后,再于尸體兩側分置死者生前所愛之物、衣服、穿戴、飾物、生活用品和冥器等。
(相關資料圖)
4、有的入殮時還在尸體枕下墊一些帶籽的棉花,取綿延有子之意,以求后代子孫人丁興旺。
5、一切送老物放好后,在尸體上,依次疊蓋親友所送的重被,最后一條為孝子、孝孫所送,俗稱子孫被。
6、擴展資料:入殮由死者的兒子抱尸入棺。
7、晉東南沁縣一帶,講究把死者的頭部用紅布圍上,然后由其長子抱頭,另外4人或6人抬身體,腳先頭后出屋。
8、屋外用毯子遮陽或打傘,浮山等地稱為“上不見天”。
9、入棺時,死者的腳要先進 ,然后平放棺內 。
10、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放鞭子,左手放饅頭;在女性死者的雙手都放饅頭。
11、鞭子稱為“打狗鞭”,饅頭稱為“打狗干糧”。
12、襄汾一帶,死者絕氣后要用白布束身,入殮后把白布取出,分給兒孫束腰,名為“留后代”。
13、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入殮“入殮”,又叫“入棺”、“入木”、“落材”……古稱“大殮”,意為將人死尸體移入棺木。
14、各地時間不一;有3天、7天入殮的;有死后當天入殮的,如五寨、曲沃等地即是這樣。
15、最好在3-5天正合適,夏天短點3天,冬天5-7天,主要是有人若假死,可能在3日內活過來.。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