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近年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于家堡、響螺灣區域保持著穩中有進、結構升級、創新主導的高質量發展態勢。2023年,在全市大力推進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于家堡、響螺灣區域將深度打造“濱城”核心區,持續放大自貿區、自創區、產融結合示范區等政策疊加優勢,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充滿活力的濱城城市客廳、現代金融中心和新經濟總部基地。
塑濱城之“心”
打造高品質濱城城市客廳
(相關資料圖)
在濱海新區新一輪體制改革后,于家堡、響螺灣區域的空間格局和功能定位實現了重構,城市功能不斷提升,為天津經開區全力打造美麗濱城核心區,貢獻了“最美一公里”。天津經開區將大力發展會議會展、大力發展消費經濟、大力激活文旅資源、大力健全設施配套,充分塑造亮點,打造高品質濱城城市客廳。
在會展方面,天津經開區將不斷強化載體支持,充分發揮于家堡、響螺灣區域周邊10余家星級酒店、50余幢樓宇資源作用,為各類行業峰會、高端論壇提供優質舉辦場所。同時,不斷強化政策支持,積極承辦各類國家級會議、科學技術論壇、商業商務論壇等各類高端會議,逐步擴大“濱城”會客廳品牌效應。
為大力發展消費經濟,經開區將著力打造“于響”區域街區商業體系,形成由塘沽南站特色商街、TOD軌道商業節點、濱河商業、沿街商業組成的,分級合理的商業布局體系。有力引入優質消費品牌,匯聚層次多樣、覆蓋“衣食住行游娛購”全生態的商業資源。全面釋放商用空間資源,持續推出消費券,精心組織各類特色活動,有力活躍消費氛圍。
為進一步激活區域文旅資源,經開區將圍繞塘沽南站,投資80億元,啟動城市更新,協同茱莉亞學院,打造文化創意和藝術培訓商業街區。同時,聯通外灘公園和濱河公園,打造海河后十公里世界級濱水名片。依托M0新型產業用地,“打造一個中心公園,一條民俗商業街,一座禪文化潮音里”,以此為核心,擁河發展,形成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濱河文旅產業帶。
經開區還將大力健全設施配套,加快安陽橋、于新橋建設,2024年竣工通車;打通洞庭路、新華路、上海道等斷頭路,3年內核心區主干路網全部連通;構建智慧交通體系,擴充智慧停車場資源,建設更多智慧充電設施,使于家堡、響螺灣區域出行更便捷、更智慧。強化完善教育配套和醫療配套。
助濱城之“欣”
推動現代金融中心加速跑
經開區將打造北方基金資管行業聚集區,依托濱海基金小鎮,構建基金資管行業生態圈。大力培育和引進創投基金、股權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基金等各類基金,圍繞“募、投、管、退”全流程,搭建各類平臺,開展專業化服務。積極爭取天津OTC開展區域股權市場創新試點,全力推動S基金(二手份額轉讓基金)落地,為投資者提供新的退出方式。同時,做深做實自貿區跨境投融資綜合服務中心,推動QFLP(合格境外投資合伙企業)基金投資一級或一級半定增市場,爭取QDLP(合格境內投資合伙企業)試點政策,為企業高效利用國內外資金提供便捷通道。此外,啟動“泰達上市預備板”,建立梯次培育機制,出臺專項激勵措施,三年內掛牌企業達到100家,實現上市企業數量和公司市值倍增。
保理產業更是經開區領跑全國的一塊“金字招牌”。目前,經開區保理企業近200家,資產總額超1500億,占全國20%。下一步,經開區將打造“中國商業保理之都”,在政策上持續創新,推動未來收益權、非融資性票據保理等政策落地;在模式上持續拓展,推動跨境保理、碳保理等業務發展;“十四五”期間,區域保理企業資產規模翻一番。
創濱城之“新”
加快新經濟總部基地建設
為招引全國資源,承接首都資源,聚集津城濱城資源,經開區將下大力氣吸引央企、國企、民企以及外企的各類型總部,拿出實實在在的硬核政策支持項目落地。依托優質樓宇資源,發揮便捷交通優勢,打造總部辦公聚集地。與此同時,全力推動平臺經濟新升級。依托現有優質平臺企業基礎,重點發展交通出行、生活服務、網絡貨運、泛娛樂、互聯網醫療、靈活用工、教育培訓等類型平臺經濟,制定針對性政策,支持平臺經濟探索新的應用場景,開發新的業務模式。加快建設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搭建公共平臺,助力創新發展。經開區還將打造濱城工業品直銷平臺、城市消費品免稅店等新平臺,攜手區內企業展示形象,直銷濱城產品,實現“買全球、賣全球”。經開區還將用足用好天津港的戰略資源,提升港航服務能級,打造航運服務聚集區。
下一步,在濱海新區《關于支持濱城核心區于家堡—響螺灣地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黃金十條”的基礎上,天津經開區還將出臺四大方面相關實施細則,在招商引資、樓宇資產、人才引進、融資促進、企業服務等方面,拿出有力措施,與各界企業一道,推動“于響”實現全新躍升。(津云新聞編輯靳永鋒)